河南:一对八路军老战士的抗战岁月

01.07.2015  10:45

中原网讯(记者 栾月琳)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记者前往河南省军区第三干休所采访108岁的老红军、八路军老战士黄开群。因黄开群老人患病住院,黄开群的老伴儿、88岁的八路军女战士郝书琴接待了记者。

郝书琴介绍说,黄开群是安徽六安人,1929年参加农协和赤卫队,土地革命时期在红四方面军当战士、排长、连指导员,在四方面军总医院任卫生队长、粮秣队长,参加过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三、第四次反“围剿”,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两次负伤,右眼因伤失明,长征中跟随四方面军三过草地,误食有毒野菜险些丧命。

抗战初期,黄开群在八路军129师司令部任司务长,后随徐向前赴冀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经历了冀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历次反扫荡,参加过著名的“百团大战”。

1942年4月29日,日军对冀南抗日根据地发动“4·29”大扫荡,郝书琴老人讲述了当时惨烈的战斗以及黄开群老人的战斗经历。那天黎明,日军突然进攻,实行“铁壁大合围”,冀南军区司令部被围,司令员陈再道、政委宋任穷身处险境。军区决定向西南方向发起突围,司令部机关干部、地方干部、学生和老百姓在陈再道司令员、宋任穷政委的率领下,由骑兵团打掩护向前猛冲,硬生生将敌人的包围圈撕开了一道口子。黄开群当时骑马也冲了出去,但遇到一位负伤战士,他将战马让给战士,自己徒步突围,不料却与部队跑散,再次被敌人兜在包围圈中。

当时黄开群身边只有一名参谋、一名司号长。危机之中黄开群让司号长吹调号,把在军区集训突围时被冲散的十几名小号兵调过来。被敌人冲得七零八落的小司号员听到号声,一起向这里集中,被冲散的干部、战士和老百姓也汇集过来。很快,黄开群周围聚集了几十人。黄开群大声喊道:同志们,现在是最危急的时刻,不怕死的跟我冲,冲出去就能活下来!

黄开群命令小司号员一起吹起冲锋号,自己一手挥着手枪,一手抄起扁担,身先士卒向西北方向突围。原本被司令部突围吸引到西南方向的日军,听到西北方向突然响起密集的冲锋号,以为这里才是八路军的突围方向,又调回头向西北方向围堵。黄开群这一举动,不仅吸引了敌人,掩护了冀南军区司令部突围,还一下子带出来200多名干部、战士以及不少地方干部和老百姓。

郝书琴老人还讲了一件令黄开群感慨一辈子的事。1940年早春,黄开群接到任务,到敌占区印制军用地图。当晚下着大雨,四周漆黑一片,黄开群率骑兵连驮着印刷机秘密前往敌占区,不料在通过封锁线时被敌人发现,一时间枪声大作,其中一匹马受惊狂奔,其他马也跟着跑了。黄开群在漆黑的夜里追赶战马,一头栽进敌人挖的封锁沟。多亏封锁沟里积满泥水,黄开群才没受伤。他努力向上爬,可裹满泥水的棉衣越来越沉,使劲将他往下坠。他掏出旱烟袋,用烟袋杆在沟壁挖出一个个小坑,然后蹬着小坑手脚并用往上爬,几经努力,终于爬出了封锁沟。

黄开群摸黑来到一个村庄,敲一家老百姓的门,低声告诉老乡自己是八路军!老乡打开门把他迎进屋里,为他烧水、做饭,还帮他烤棉衣。吃了饭暖和过来的黄开群趁天不亮离开老乡家,老乡为他指明了返回部队的路。“老黄对这件事念念不忘,根据地老百姓真好,冒死帮助八路军,真是军民一心打鬼子。”郝书琴说。

郝书琴是河北馆陶人,在家乡抗日高小学习时就参加了抗日活动。提起日本鬼子所犯下的种种罪行,老人至今依然恨得咬牙切齿。“七七事变”后,日本鬼子打到家乡,家乡人民奋起抗日,原本当教员的父亲参加八路军打鬼子。父亲在一次游击战斗中被俘,被押往日本北海道做苦力,受尽磨难,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到中国。

1945年春,郝书琴中断学业参加八路军。她与黄开群相识在冀南军区三分区,是三分区政委两口子为他们牵线搭桥。“我当时18岁,他38岁。他嫌我太小,我嫌他太老,还有一只眼负伤失明,长得不好看。” 郝书琴老人笑着告诉记者,“了解老黄的首长、警卫员、饲养员都来劝我,说老黄人好,靠得住,将来会照顾你一辈子,这样我们才明确关系。”虽然明确关系,但黄开群和郝书琴定下一条规矩,不赶走日本鬼子决不结婚!后来郝书琴才知道黄开群当时的真实想法,他是害怕万一自己牺牲了,留下郝书琴,会耽误她一辈子。

现在,黄开群老人和郝书琴老人均已离休。前几年黄开群因病住进医院,现在每天照顾黄开群吃喝就成了郝书琴老人最重要的工作。她每天都要做8顿饭,各种蔬菜营养搭配,还要去医院亲自给老伴儿喂饭。黄开群在郝书琴精心照顾下,虽然长年卧床不能讲话,但依然思维清晰,成为全军依然健在的年龄最大的红军老战士。

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