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门联合发文预防沙漠蝗及国内蝗虫 重点排查区域河南名列其中

13.03.2020  18:33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刘瑞朝

今年以来,沙漠蝗在东非、西南亚罕见暴发,虽然专家分析沙漠蝗迁飞入侵我国几率很低,但还需要做好万分的准备。大河报记者了解到,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联合下发了《沙漠蝗及国内蝗虫监测防控预案》(以下简称《预案》)的通知。

根据《方案》,具体目标是边境地区沙漠蝗迁入风险点监测覆盖率和应急防治处置率达到100%;国内飞蝗防治处置率达到90%。

“御蝗于境外、备战于境内”。《方案》提到,今年以来,沙漠蝗在东非、西南亚罕见暴发,对当地粮食和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蝗灾预警。虽然专家分析认为,沙漠蝗迁飞入侵我国的几率很小,但仍须从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出发,统筹做好境内外蝗虫防治工作。

总体目标是“两个努力确保”,努力确保境外沙漠蝗不迁入造成危害,努力确保国内蝗虫不暴发成灾,全力夺取小康之年粮食丰收,有效保障生态安全。具体目标是边境地区沙漠蝗迁入风险点监测覆盖率和应急防治处置率达到100%;国内飞蝗防治处置率达到90%,农牧区土蝗防治处置率达到80%,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关于国外沙漠蝗监测防控。《方案》要求,按照“御蝗于境外、备战于境内”的防范策略,加强云南、西藏、新疆等可能迁入区虫情监测、及时预警,按照迁入风险,设定50万亩应急防治任务。

配套组建专业防治队伍,储备应急防控物资,一旦迁飞入境,立即启动应急防治。农业农村、海关和林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范围分别做好农区、森林草原和口岸监测工作以及入境检疫。

在国内农区蝗虫监测防控方面,《方案》要求,全面排查国内蝗情隐患,按照中等偏重发生程度,提升防治准备级别,做好1000—1200万亩防治准备,对高密度发生区实施化学应急防治,对中低密度发生区实施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确保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

排查重点区域蝗虫隐患。对2000万亩飞蝗孳生区进行全面排查,重点包括亚洲飞蝗发生区(新疆、黑龙江和吉林)、东亚飞蝗发生区(山东、河南、河北、天津、海南等10省)、西藏飞蝗发生区(西藏、四川和青海)、土蝗发生区(内蒙古、新疆和河北等)。

而在国内草原蝗虫监测防控方面,按照应急防治核心区、持续防控扩散区、密切监控偶发区的总体思路,《方案》要求排查内蒙古、新疆、四川等国内主要草原的蝗灾隐患,以亚洲小车蝗、西藏飞蝗、亚洲飞蝗、意大利蝗、西伯利亚蝗等迁飞性蝗虫为重点,计划防治草原蝗虫4500万亩。

另据了解,我国相关部门将对重点地区的蝗虫应急防治站设施设备使用情况进行排查,查漏补缺,维修保养机械,保持正常的应急防治能力。在天津、河北、山东和新疆等重点蝗虫发生区,加强应急防治队伍建设。

5月份以前,完成4—5支蝗虫应急防治专业服务队伍组建,配备相应的作业机械和防控用品,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形成“拉得出、用得上、防得住”的治蝗有生力量。大面积发生时,采取统防统治、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治相结合,全面控制危害。

来源:大河客户端

【责任编辑:靳静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