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学者:库布其固沙技术可成功应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

30.07.2017  23:33

  【环球网赴内蒙古特派记者林梦月报道】7月29日至30日,主题为“绿色’一带一路’共享沙漠经济”的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开幕。本次论坛围绕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来自澳大利亚、埃及和日本的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何在沙漠研究、沙漠治理等生态修复领域方面的问题接受了采访。

  在回答记者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治沙方面应开展怎样的合作的提问时,与中国缘分超30年的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授维克多·斯夸尔表示:“‘一带一路’穿越世界上拥有最干旱及最多沙漠的中亚地区。此区域内如公路、铁路、管道等的运输途径,需像保护人类居住地一样保护起来,以此防止流沙造成损坏。”

  斯夸尔教授说:“在库布其及中国其它沙地开发与应用的固沙技术,可成功应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中国已为“绿色一带一路”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来自中国的专家与技术人员也为实施再种植计划做好了准备。”

  埃及开罗沙漠研究中心副主任哈桑·沙尔研究沙漠问题40余年,在被问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沙漠研究,沙漠治理方面应开展怎样的合作时,他指出:“为满足各自国家利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考虑实施联合行动的可能性。”对此,他认为,沿线国家应考虑现存的友好合作与增强国家间人民关系的共同愿望,认识到交流项目的设立将有助于国家间享有共同利益及研究的发展,期望促进研究进程,鼓励学术信息,学者及研究生间的交流,了解各国现行法律法规并商定在多学科联合研究中可达成的相互合作等。

  日本鸟取大学干旱土地研究中心主任恒川笃史在回答有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修复领域合作的问题时,说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在学术和技术方面做对该地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风险评估。”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协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亿利公益基金会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