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中国曲艺之乡”授牌仪式举行

04.08.2015  11:26

     

              郭达、李金斗、李建华、陈寒柏、王敏、范军等众多知名演员悉数登台;相声、小品、手影戏、数来宝、歌曲、含灯大鼓等各种曲艺形式接连上演;台下观众积极互动、掌声、笑声此起彼伏……7月31日晚,“中国曲艺之乡”授牌仪式暨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送欢笑惠民演出在我县综合健身馆隆重举行。
              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黄群,省文联副主席张剑锋,省曲协副主席鲁银海,县委书记皇甫立新、县长刘国庆等在家的四个班子领导出席授牌仪式。据悉,全国现有“中国曲艺之乡”48个,我县是全市唯一获此称号的县(市),也是全省获此殊荣两个县之一。
              授牌仪式上,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建党代表县四个班子致辞。他说,沈丘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春秋时为项国都城,战国时曾为楚之别都,隋朝时开始设县,有1400余年历史,境内的乳香台、冢子湖、青固堆、东冢等古迹均为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沈丘境内高速公路、铁路、水路穿境而过,四通八达,是通往华东的主要通道。堪称中原第一大港的刘湾港,是河 南省最大的内陆港口。金丝猴集团驰名全国、饮誉海外。造纸网业雄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沈丘历来商贾云集、贸易繁华、物阜民丰、人杰地灵,素有“小上海”之称。
              张建党强调,早在南北朝时期,沈丘人周兴嗣用一千个不同的字编成了《千字文》,从此《千字文》成为历代蒙学的读本,为沈丘辉煌文化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近年来,沈丘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富而思文、富而兴艺。沈丘民间艺术繁荣,曲艺、音乐、舞蹈、民间工艺、年画创作久负盛名,所有这些民间艺术之花都绽放在沈丘这个艺术大花园中,经久不衰。而曲艺更像一支奇葩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争奇斗艳、相映生辉,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上生根发芽,焕发出勃勃生机。沈丘的曲艺艺术历史渊源久远,自唐朝始就有玉鼓、评书、大鼓、坠子、小铙等八种不同的曲艺形式,明末清初又增添了道情、沙河大鼓,解放后传入了快板书、山东快书、相声、琴书等形式。在沈丘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曲艺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沈丘创造出了新的辉煌。很多老艺人纷纷重出江湖,登台献艺。新老曲艺家们组织多种书会,曲艺大赛,走进各个乡镇,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歌颂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自编自演曲艺节目,受到了沈丘县委、县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也迎来了沈丘县曲艺界的春天。
              张建党表示,荣获《中国曲艺之乡》的光荣称号,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褒奖和鼓励,更是对我们的鞭策和激励,全县曲艺工作者要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努力让曲艺之花在沈丘大地上开得更加灿烂,光彩夺目。
              据了解,我县于2014年3月启动了争创“中国曲艺之乡”活动。对沙河大鼓、小铙等地方性曲种传承保护措施有力。今年3月19日,中国曲艺家协会专家考察组对我县“中国曲艺之乡”创建活动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科学评估。通过走访曲艺活动场所,观摩汇报演出,召开座谈会并听取创建中国曲艺之乡工作情况汇报,专家组一致认为,沈丘县群众性曲艺活动蓬勃开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符合“中国曲艺之乡”评定的相关规定和标准。根据专家考察组意见,经中国曲艺家协会研究报中国文联批准,决定授予我县“中国曲艺之乡”称号。
              授牌仪式前还举行了全县首届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对陈海刚、欧阳永强、张东、韩雪丽、侯广智、李建民、杨依森、赵福堂、姜振英、褚全华10位在全县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道德模范代表进行现场颁奖。(县新闻中心  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