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晚报》河南大学大礼堂
河南大学大礼堂横卧在校园南北主轴线与东西主轴线的交会点上,与古朴、庄重的南大门遥遥相望,是河南大学标志性建筑,80余载风风雨雨,它与百年河大和千年贡院一起见证着中原教育的历史沧桑。近日,记者跟随对地方文化史颇有研究的刘海永来到河南大学明伦校区,近距离接触这座见证河南大学历史变迁的建筑。
河南大学大礼堂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古老建筑。1931年,时任河南大学校长的许心武先生提出建大礼堂的动议,得到李敬斋先生的支持。为了精心建好大礼堂,学校聘请李敬斋、杜岫僧等11人组成大礼堂建筑委员会,由从欧美留学回国在河南大学任教的张教授设计。1931年11月20日河南大学大礼堂破土动工,1934年12月28日落成,用资20万元。大礼堂重叠式的屋顶高低错落有致,巧妙运用中国古典建筑的歇山式大屋顶,周边四角微微挑起,左右对称。屋脊之上端坐形态各异的脊兽,檐下雕龙画凤,栩栩如生。礼堂入口处4组8根巨柱直通檐口,为大礼堂增添了雄伟庄重的气势。大礼堂分上下两层,设楼梯6座,钢筋混凝土承重柱,可容纳3000多人,其规模之宏大,在当时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其设计之精美、工程进度之快、质量之高,也是当时国内所罕见。
据刘海永介绍,在大礼堂建设之前,仅有一个大席棚是河南大学学子唯一的集会场所,遇上雪雨天便无法使用。大礼堂自落成那天开始,便成了河南大学重要的活动场所。当时从东北大学来河南大学借读的学生,晚上就睡在大礼堂。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河南大学的一部分同学联合其他同学在大礼堂演出了反抗侵略的话剧《阿比西尼亚的母亲》。在这次演出的基础上,他们又联合了更多的话剧爱好者组成“大众话剧社”,还组织了唱救亡歌曲的“怒吼歌咏队”。“上海救亡演剧队”来到开封,洪琛、冼星海等率队在大礼堂多次公演,冼星海的“上海救亡演剧队”和河南大学的“大众剧社”“怒吼歌咏队”在大礼堂舞台上演出救亡话剧和抗日歌曲,把开封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了高潮。
刘海永说,开封沦陷后,河南大学成了日寇的大本营。大礼堂的钢架座椅被日寇拆去用于生产军火,大礼堂成为侵略者的马厩。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现在大礼堂仍然是河南大学举办各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岁月沧桑,见证着河南大学的历史和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