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故事:探寻汉字奥秘 传承文化基因——记文学院李运富教授(图)

14.09.2019  20:50
                                                                  郑大故事:探寻汉字奥秘 传承文化基因
                                                                                  ——记文学院李运富教授

      汉字学也称文字学,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自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分析汉字形体结构以来,汉字研究就未曾中断。进入新时代,国家对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汉字学,特别是古文字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迎来了学术发展的新机遇。河南是汉字发源地,具有丰富的汉字文化资源和悠久的汉字研究传统,在探寻汉字奥秘、传承文化基因方面责无旁贷。正是出于这样的历史使命感,我校特聘教授李运富在学校领导支持下,于2016年9月创建了“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又以此为基础,在2019年5月成立了教育部、国家语委科研平台“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
      李运富不仅担任这两个中心的主任,同时也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汉字汉语研究》主编,并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高校中文专业教指委委员,全国人大立法用语规范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等。
      笃志于学  不懈探索
      1993年,李运富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所做博士论文是《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从此与汉字结下不解之缘。“汉字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汉字的构造、演变、书写、使用都是文化的表现。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就离不开汉字,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李运富说。
        在书海里拾贝,在学术中撷英,李运富笃志于学,在文字学学术道路上不懈探索。在学习探索阶段,李运富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他说:“我们搞语言文字学研究,不能只搞一个方面,要在广博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主要方向。”李运富的治学先后涉及语法学、词汇学、训诂学、修辞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汉字学等多个领域,并努力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为他的汉字学研究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怀着对汉字的热爱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李运富孜孜以求,不惧艰难。1995至1996年写作博士论文时,大量古文字字形无法用电脑录入和输出,李运富便学着使用电脑自己造字。当时的造字系统功能有限,操作极为不便,他日夜奋战几个月,在电脑字库里造出3000多个古文字字形,并手工摹写出大量无法隶定的字形。对李运富而言,紧张忙碌的研究生活已是常态:没有轻松的假期,工作常至深夜两三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基本都花在学术研究上。”李运富平静地说。
      理论创新 自成一家
      李运富的汉字学研究重在理论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便自觉地从“形体、结构、职用”三维视角分析汉字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而提出“汉字学三平面理论”。李运富认为已有的汉字学体系要么包含本属于语言学的“”“”系统,内容失于庞杂;要么只研究“”,刻意剥离语言因素,内容失于贫乏。因此,他提出汉字的本体属性应该从外部形态、内部构意和使用职能三个维度来考察,考察结果可以分别形成汉字形体系统、汉字结构系统和汉字职用系统,三者分立而不分离,从而构成立体的汉字学新体系。他把这个思路和体系称为“汉字学三平面理论”。
      汉字的形体系统、结构系统、职用系统“这三个平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层叠关系,而是汉字属性的三维视角。”李运富解释说。研究“形体”着眼于汉字外形,要分析汉字的书写单位及组构模式,要辨析形体的异同关系及演变过程。研究“结构”则重在分析汉字的构形理据,包括构件功能、功能组合关系、结构类型演变等。汉字的职用丰富多彩,使用中的字词关系非常复杂,所以李运富将“职用”的研究作为“汉字学三平面理论”的重点。“面对复杂的汉字使用现象,我们必须有理论来描述和解释。”李运富说。“汉字学三平面理论”将汉字的不同属性现象分别放在相应的学术系统中讨论,有效避免了把不同平面可以兼容的问题拉到同一平面进行对立争议的现象,大大提高了汉字理论的可解释性。“汉字学三平面理论”不仅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有关著作被翻译成英文、韩文、越南文、德文等在外国出版和传播。
      传播传承  成果丰硕
      李运富还非常重视汉字文化的传播,积极倡导“跨文化汉字研究”,用学术方式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在他的倡议和组织下,首届跨文化汉字国际研讨会2018年在郑州成功举办,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位学者出席会议,20多家汉字研究单位组成“跨文化汉字研究国际联盟”,李运富成为联盟首届召集人。2019年5月,李运富又被拥有400多位会员的东亚文化交涉学会推举为副会长,并将于明年5月在郑州大学主持召开东亚文化交涉学会第十二届年会。
      作为教育部、国家语委科研平台的“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以后,李运富感觉责任更重了,他希望立足河南丰富的汉字文化资源,通过这个平台从实践层面检验“汉字学三平面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主动对接国家的语言文字建设事业,提供理论和调研多方面的服务,把中心建设成学术型兼智库型的实体。他将汉字文明的“传承”“传播”与“教育”确定为该中心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团队成员围绕这三个方向目前正在进行的各种项目有10多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项目3项。随着前期项目的结项和新项目的推进,中心已经产出和年度内将要产出大批标志性成果,如他主编的《汉字文明研究成果系列》(已出版6种)、《甲骨春秋——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古今字”学术史丛书》(8种)、《清代<说文解字>研究稿抄本丛刊》(20种)、《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藏魏晋砖瓦文字辑录》(2种)等。这些成果对传承汉字文明、传播汉字文化、培育汉字素养、研究汉字学术、集聚汉字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部分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未来,李运富将继续带领研究中心发掘河南地方特色,坚持国家高度,开拓国际视野,助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培养人才 不遗余力
      李运富注重培养人才,对学生多所提携和扶助。在学术研究上,他对后辈的请教有求必应,从不吝啬传授自己的治学经验。著书立说也时常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术心得和盘托出,细致耐心地引导后学者。“在中国历史上,相传创造八卦符号的伏羲、创造文字符号的仓颉都生活在中原地区,第一个研究汉字形义系统的许慎是河南人,第一个系统整理小篆字体的李斯是河南人,还有汉字教科书的编写、汉字规范工作的开展、汉字书法艺术的形成等,都肇始于河南。”李运富感慨道。所以在河南构建汉字文明高地,培养更多的汉字学人才,是李运富的最大心愿。李运富认为,中华民族使用汉字历经数千年,不仅衍生了种种与汉字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即便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行品格也都受到汉字的影响,因而传承汉字文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人才培养是汉字文明得以传承的保障。他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喜爱汉字,投身汉字学领域,特别是像甲骨文、金文等“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响应习近平主席“要重视这些学科”的号召,为继承“绝学”和发展“冷门”学科作贡献。(学生记者 高源璞 李萌如 撰稿)

                                     

                                                                                              李运富教授

                     

                                                                                    李运富教授部分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