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授民以“渔+ ”
12.03.2016 00:15
本文来源: 农业厅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对于长垣县武邱乡罗寨村村民罗金佟来说,今年的春天萌发着他的新希望,“今年俺家就要脱贫了。”3月3日,罗金佟高兴地说。
41岁的罗金佟一家5口人,人均年收入仅2000元,低于国家贫困标准人均收入2800元,属于贫困户。“我和媳妇种了4亩地,辛苦一年下来收入一万元左右,加上供养3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日三顿很少见荤腥。”
2015年10月份的一天,罗寨村召开群众大会,村支书罗金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县里用扶贫资金在热电厂搞集装箱养鱼,并成立长垣县强农水产养殖合作社,贫困的农户参加合作社,每年能分红三万元,一年就脱贫了。”
村支书的话音一落,村民就炸开了锅:哪有这么好的事情?这不是天上掉馅饼么?罗金佟和村里人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可是,村支书咋会骗群众呢。大家开始兴奋起来,都争着要加入水产养殖合作社。
罗金合说:“镇上就给罗寨村15个贫困户指标,先紧着最困难的户。”
后来,镇上的干部到村里召开群众代表大会,按照自身很难脱贫的条件进行讨论、筛选,根据每户的人口、收入进行排队。罗金佟和其他14户被认定为首批最贫困的户报到镇上。罗金佟说:“镇干部又亲自到家里实地走访,看看是不是真的贫困。”
当罗金佟拿着全家5口人的身份证、户口本登记填表加入水产养殖合作社时,他心里多了几许企盼,心想:这以后不愁吃不愁穿,日子有奔头了!记者问罗金佟:“等你有了钱准备干什么?”“先改善一下生活,吃点肉。再想法用这钱搞点养殖。”
其实,像罗金佟家一样的贫困户,长垣县就有2095户8439人。长垣县扶贫办主任侯兆卿对记者说:“在全县首批选100户自身很难脱贫的户,以1000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到集装箱养鱼,按股比分享收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每100户轮流享受集装箱养鱼的成果。2016年,全县贫困户全部脱贫。”
找对路利用400个集装箱养鱼
究竟是怎样利用集装箱养鱼呢?
在长垣县新中益电厂,记者看到高大的冷却塔顶部冒着白色的热气。在冷却塔的旁边,几十个天蓝色的集装箱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箱体外面有几根粗粗细细的管子穿进箱内,看起来极其复杂,这就是“受控式高效循环水集装箱养殖系统”。“这是利用退役废旧的集装箱养殖鱼,用电厂剩余的热水加热,使水温始终控制在27.5度。这个项目过去国内没有,长垣县是第一个。”项目工程师张宏伟介绍,这个项目是深圳华大基因和锐护集团的高科技成果,一个集装箱养鱼5000尾,一年两茬,纯利润20万元,投资12万元。现在已经投入养殖15个集装箱,今年陆续安装到400个集装箱。
张宏伟介绍,我国传统养殖模式难以为继。技术含量低导致生产效率低,滨海和自然灾害及水质污染导致养殖风险高,滥用药剂致使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生态压力要求养殖面积减少。
新型养殖模式迫在眉睫:一方面是日趋增长的水产需求,另一方面是难以为继的传统水产养殖模式。水产行业急需新型的养殖技术创新和养殖模式的变革。
整合水产行业内养殖设备、病害防治、饲料开发等相关方向的先进成果,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深远合作,开展以“受控式高效循环水集装箱养殖系统”为主的前沿水产养殖系统的开发与商业化推广。研发团队依托先进的养殖理念和新型设备、模式方法的整合,实现了以废旧集装箱为载体,高密度、循环水为核心特色的养殖模式,整合了生物水质调控、病害防控、循环水控制、微生态调节、自动化监控等技术,以及中集集团集装箱调配和改造能力。
每个集装箱占地面积30平方米,养殖水体40立方米,养鱼177斤/立方米,而池塘养鱼6斤/立方米。管理员打开集装箱的铁门,记者进去看到偌大的集装箱内装有一整套水循环装置,还有自动投饵控制系统,监控系统,水体自动净化系统等,密集成群的翡翠石斑鱼在水中欢快的畅游。“3个月小鱼苗已长到斤把重,鱼都是一样大。”管理员说,15个集装箱,只需2个人管理,都是自动化,可省事了。
毕业于四川大学水产系的张宏伟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这种养鱼模式特点是4个零。零物能浪费。水产工业化,精准调控,最大能量和物质转化率,全自动饲料投放,避免饲料浪费。零环境破坏。水循环系统实现环境零污染,养殖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鱼菜共生,可持续发展,水资源节约。零生产距离。无限接近需求,无限接近能源,资源集约利用,网络化平台实现资源云管理、利用。零模式制约。低环境依赖,自由组合,模块化,机动性高,不受品种、规模、气候的制约。
集装箱养鱼可节约水资源,水循环使用,全年需水量不超过800立方米;节约土地资源,可以立体化养殖;可以与电厂多余热能、当地优质水资源等形成联合优势;饲料利用率高,低能耗废旧集装箱再利用;全风险控制,依托“互联网+”实现集中控制。
集装箱养殖精准扶贫模式对于以往致贫的因素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集中扶贫、进村扶贫、模式转换扶贫。
授民以渔,精准扶贫。以往的扶贫大多是从调整生产关系入手,而集装箱养鱼的模式是以科技手段提升生产入手,从而引导生产关系的调整。集装箱养殖模式可以改变部分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条件制约,只要“有水、有电、有路、有人”即可。
听了工程师的介绍,记者不禁感叹:这么高大上的项目,长垣县是怎么引进的呢?
其实,早在2013年,长垣县得知深圳华大基因这一高科技成果还没有落地开花。新乡市委常委、长垣县委书记薄学斌就前往深圳登门拜访华大基因掌门人汪建。薄学斌急于造福一方让群众脱贫致富的心情感动了汪建。经过多次洽谈,有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河南贫困群众脱贫的事令王铁副省长最挂心,他对集装箱养鱼颇为重视。2015年7月,王铁副省长带领薄学斌等有关负责同志赴深圳,对华大基因集成设备水产养殖和总部进行实地考察,就双方在长垣县合作建设产业化综合示范区的具体事宜,与汪建等公司高管进行磋商,最终决定在长垣开展受控式循环水集装箱高效养殖项目,并探索精准扶贫的稳定模式。
汪建携集装箱养鱼项目来到长垣,他说:“华大是来投‘智’的,但是,怎样把‘智力’转化为‘生产力’,把我们研究出来的前沿技术推广开来,是华大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里面,要有政府参与,有老百姓、农户的力量,也要有工业的配合,资本的投入等等。”
找来钱水投集团7843万元为扶贫造血
扶贫要有“资本的投入”。没有资金等于零,仅仅靠扶贫资金,启动这个集装箱养殖项目,捉襟见肘。
王铁副省长把这个重任交给了河南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对于“水投”来说,致力于打造“水资源+”延伸产业,积极参与了许昌、洛阳、周口、汝州等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河南水投在2015年岁末召开扶贫会议,董事长王森表示:“先投资扶贫,再说受益。扶贫不仅是国家的事,也是每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所在,是一种担当。传统的捐款捐物式扶贫,能解贫困地区民众的一时之困,却不能保证受助者能从此摆脱贫困。找到一条让企业和农民互利双赢的路,实现产业对接和精准扶贫,河南水投在努力探索实践。”
长垣县副县长史振彬告诉记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必须实施精准扶贫基本方略,改革现行扶贫思路和方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输血”为“造血”。
说干就干!2015年年底,河南水利投资集团投入的7843万元资金到位。长垣县河南华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受命承接了安装集装箱内养殖系统的任务,日夜加班,15个集装箱安装完毕调试成功。第一批500万尾广州小鱼苗坐飞机落户到长垣,这些鱼儿已然成了脱贫的天使。
目前集装箱养鱼已经在我省的两个县推广,并且要向全国推广。集装箱集成设备养殖所涉及的集成设备制造在长垣成立实体,所有集装箱内的设备都由长垣县河南华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安装调试,这将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公司董事长王占林表示:凡是贫困人员都可以到公司就业,免费技术培训后上岗,这样也可以增加群众收入。
记者担心这么好的项目,推广如此迅速,鱼的销路在哪儿?“我们成立了营销团队,已经考察省内鲜活市场,尽快让鲜鱼跃上大众的餐桌。”王占林很有信心。
但是记者还是担心鱼过剩了怎么办?“我们已经和美味鲜公司谈好了,在长垣建一个鱼产品深加工厂,把鱼做成即食食品。”侯兆卿告诉记者,“‘渔+’生产链一下拉长了,可以安排一大批贫困群众就业。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让群众以此脱贫致富,实现全县一年脱贫,两年稳定,三年致富。”
“今年长垣县兜底扶贫,2000多户400个养鱼箱就够了。后续扶贫资金再投入1000万元,贫困户成立水产养殖合作社,扶贫资金投入永久股份,让贫困户永久受益。”史振彬告诉记者,“河南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也会继续投入资金,帮助我们脱贫。”
“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发挥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省委农办农村改革处处长王新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制度安排创新上,‘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是中央首次提出的政策表述。这一制度举措结合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有助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有助于以精准扶贫促共享发展。长垣县定点投资搞集装箱养鱼,授民以渔+。这种‘由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实现整体脱贫’的模式能够复制和推广。”
本文来源: 农业厅
12.03.2016 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