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超3千斤的特大穗超高产常规水稻新品系“早优517”、“早优518”问世

15.07.2015  13:04
2015年7月12日,我们来到长沙观看了由顾问:罗泽民(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科技特等奖获得者)/课题主持人:何登骥(湖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课题实施人:何加太(湖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田间管理技术人员)/课题参加人:罗迎宪(湖南农业大学高级工程师), 资义坚(课题组生物工程技术人员)他们自主开发研究的水稻生物新技术育种、“早优517”、“早优518”特大穗水稻新品系正式开花结实。了解到,7月6 日,他们组织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等多位专家亲临现场参观验收,经现场考核,每株分蘖6-7个,每穗总粒数达350--650粒(“早优517”总粒数410-450粒、“早优518”“总粒数370——450粒),结实率在90%以上,千粒重26克(“早优517”25克、“早优518”“29 克)。目前正常水稻早稻品种(含常规稻和杂交稻)总粒数在150粒左右,超过250粒非常罕见。根据测算,理论上保守估计(按每亩16万有效穗、每穗 400粒计算)早稻亩产达1664公斤/亩(3328斤),而目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普遍产量在750斤左右,有记载报道以来早稻最高亩产不到 1410.66斤。也就是何登翼老专家项目组的早稻新品种是普通早稻产量的4.43倍。
左起:何登骥(主持人)、罗泽民(顾问)、何加太(实施人)

何登翼项目主持人(中)合伙人资义坚(右一)
国家科技特等奖获得者罗泽民教授(左四)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并接受采访

现场测量   何登翼说:“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科技发展潮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头。
  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农业分子育种,包括外源DNA导入和基因工程,两个层次的生物工程技术。
早优517、早优518特大穗早稻新品系田间生长现场

课题组主持人何登骥、实施人何加太雨中观察水稻新品种的生长情况

何登骥(左一)、罗迎宪(左三)陪同重庆汇鑫集群董事长段元满女士现场考察

何登骥陪同长沙县农技部门专家现场考察

2014年云南高产玉米稻“早2” 测产现场,亩产1044.13公斤

家庭的支持,无限的动力”何登骥夫人下到试验田,提供后勤保障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技术环节是分离目的的基因,构建重组分子,导入受体植物,筛选获得目的基因表达的后代。这无疑可以实现人工控制分子定向育种的目的,但由于这一高新技术的复杂性,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现代化设备和充足的经费支持,因此只能限于少数实验室进行,加之外界对该技术食品安全性的担忧,短期内难以广泛应用,发展后劲不足。
早优517、518现场展示

早优517”和普通杂交早稻、常规早稻品种对比

早优518”和普通早稻品种比较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朱英国教授(左2)、沈阳农大陈温福教授(左3)亲临江苏盐城现场验收“耐盐水稻新品系 “海湘030”(已纳入2015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外源DNA导入植物技术,是将带有目的性状基因的供体总DNA片段导入目的植物,筛选获得目的性状的后代,培育新品种,属远缘杂交。应用该技术,不需要原生殖体或细胞等离体组织培养和诱导再生植株,方法简便,易于育种工作者掌握和实践,可以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上发展分子育种,并为基因工程技术提供基础,该技术食品经检测系非转基因食品,安全可靠,能够大大降低劳动力成本,可使目的植物达到高产优质、多功能性等特征。
  国际上,在80年代以后,农业生物技术成为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1985年德国报道花粉粒可吸收外源DNA的实验以后,新西兰和美国科学家先后将此技术用于烟草研究,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各先进工业国家把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列为重点,大规模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并取得重要成果。目前已获转基因植物达100多种,包括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等。据统计,2000年全球通过生物技术衍生的农作物播种面积达4420万公顷。2001年美国通过农业生物技术衍生的农作物有34种,种植面积比例较大,其中玉米占26%,大豆占68%,棉花占69%,这些品种的应用与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由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转基因技术农产品发展遇到了市场的考验。   
非转基因--国家级检测报告

2014年云南勐海县早稻高产试验考种表。   我国高度重视农作物的分子育种。外源DNA直接导入植物技术的设想,由周光宇教授 l974年提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江苏农科院经济作物所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于l978年开始在棉花和水稻上进行研究,1986年9月中国科学院和农牧渔业部联合组织专家评议,198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l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推广这一技术,我国有关单位主持召开了1988年5月、l991年12月、l994年5月、2004年11月、2007年9月先后在山东德州、上海、长沙、海口、长沙召开了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分子育种会议,植物分子育种从而取得了长足发展。
  9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花粉管通道法、穗茎注射、浸胚浸种等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将外源DNA导入水稻、棉花、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和新资源已取得了一定进展,江苏农科院选育出耐黄萎病、抗枯萎病的棉花新品种3118,广西农科院选育出耐旱、耐瘠、抗早衰、高产糯稻新品种桂Dl号,河南农科院选育出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
  湖南省农科院于1986年成立了院生物技术研究室,1994年由水稻研究所代管,1996年省科委将该研究室主持的外源DNA导入水稻培育水稻新品种列入“九五”攻关课题,2004年取得阶段性进展。攻关实践证明,水稻的分子育种技术可以使亲缘关系远的不同作物基因转移成为现实,可以克服传统技术育种远缘杂交不孕、性状稳定时间长、有利基因和不利基因连锁遗传等缺陷,较易获得生产上和消费者迫切需要而又难以得到安全性好、稳定性高的新稻种和新资源,极大地丰富了稻种遗传基础,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多功能、多用途水稻新品种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育种技术途径。
  自1992年以来,在何登骥研究员的带领下,他们克服种质资源的贫乏和种间生殖隔离的限制,打破传统育种和杂交优势利用的局限性,应用我国原创的花粉管道技术一一外源DNA导入技术进行水稻分子育种,通过二十多年的摸索,掌握了一套自主创新的分子育种新技术,已育成一批带目的性状的多种功能的稻种资源。不仅具有传统水稻固有的遗传基因。同时含有水(旱)稻自身以外的有益基因。在长相、产量、品质、抗性、适应性、功能性等方面比原来传统水稻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我国东北三省是国家的重点粮食基地,一家“北大荒”好年景一年的粮食产量,足够整个东北三省和所有军队人口一年口粮。但是由于气候缘故,东北三省水稻种植需要温室育秧,一亩水稻田需要450元的育种成本,因为育苗成本高,机插和抛秧无法大面积推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提高,每年国家对粮食种植户每亩补助在800-1200元,并且因为现在的水稻品种生育期长,冬季粮田套耕利用根本做不到,如果能够培育出直播新品种(直接把种子撒在田里),将大大节约国家对农田的投入,降低劳动力成本,增加每亩农田的利用率,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在直播的基础上,再研发培育耐旱耐盐碱的直播粳稻新品系。南方大面积籼稻区,由于季节缘故,晚稻同样需要育秧成本,而且育秧需要占用10%的农田做育秧苗床,如果能够培育出直播籼稻新品种,同样可以节约劳动力和生产成本”。
  几位专家质朴和高尚的爱国情结,深深的感动了我。让我们共同祝福项目组经过几年试种的科研成果得到大力的推广和支持! 编辑:熊堰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