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断水电近一年!“非遗”项目工作室遇搬迁尴尬
烧制好的黄河澄泥砚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周广现 文图
核心提示丨 黄河澄泥砚和洮砚、端砚、歙砚 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历史上其制作工艺曾一度失传。1991年,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职工张存生和王玲夫妇再次研制出“黄河澄泥砚”,并于当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8年,“黄河澄泥砚”被评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王玲的“黄河澄泥砚”工作室在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内,去年5月,该景区管委会因故要求该工作室搬迁,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她没有搬。去年6月初,该管委会将王玲工作室的水电断掉,致使500多件已经生产出来的“黄河澄泥砚”毛坯无法烧制为成品。
目前,河南省文化厅和郑州市文广新局已经关注此事。
夫妇俩经过131次失败后,终烧制出黄河澄泥砚
5月20日,记者来到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在景区内一座土山下,穿过一片碎砖块地,迎面是一道砖雕墙体,砖雕内容为《西游记》的《功德圆满图》,画面上百位仙人或坐,或站,或卧,姿势各不相同,却个个栩栩如生……
砖雕上边是一个大展厅,展厅上写着“黄河澄泥砚研制中心”,展厅前挂了几个牌子,其中一个牌子上写着“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澄泥砚) ”,落款为“河南省文化厅”。
展厅门口分立着秦琼和尉迟恭的雕塑像,展厅内的橱窗里摆满了黄河澄泥砚,这些砚台细如玉、重如石,“贮墨不腐,久磨笔毫不损”的特质表现无遗。
另外的橱窗里摆放着黄河金沙泥茶具和一些人物雕刻,只可惜,由于没有电,电灯不亮,展厅光线很暗,很多雕刻作品看不清。
“展厅和我的工作室、土窑,都 没电没水 ,去年6月初停的,已经停了将 近一年 。”“黄河澄泥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玲说,她是安徽省太和县人,1986年,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面向全国招聘工艺师入驻该景区,她和丈夫张存生一起来这里工作,当时风景区表示在此工作期间,提供工作场所。
随后,夫妻二人先是为景区制作砖雕,从1987年开始,他们潜心于已经失传几百年的黄河澄泥砚研究。通过131次的失败,1991年他们夫妇终于成功烧制出黄河澄泥砚,并于当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992年,在由国家旅游局、轻工部和商业部联合举办的“全国旅游产品博览会”上,他们选送的黄河澄泥砚荣获最高奖“天马奖”;1993年,他们制作的黄河澄泥砚获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评选一等奖……
王玲说,2000年她的丈夫去世,她独自一人继续进行黄河澄泥砚的研究,并开发出了160多种黄河澄泥砚,她烧制的黄河澄泥砚质地坚硬,进墨不渗,在砚内润笔不损毫,深受书法界好评。2008年,“黄河澄泥砚”被评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她被命名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停水停电近一年,黄河澄泥砚毛坯快干裂
“我们夫妇俩是用黄河的泥沙,在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内烧制出黄河澄泥砚的,景区管委会对我们提供了很多无私的帮助,我们非常感激。”王玲说,在研制黄河澄泥砚时,景区管委会的领导还替他们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过专款。这些年,他们不但认真完成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交给他们的砖雕制作工作,还把烧制的一些黄河澄泥砚作品交给景区收藏,有游客到他们展厅参观时,他们都会认真地向游客讲解黄河澄泥砚的有关知识,并教授徒弟把黄河澄泥砚的技艺传承下去。
王玲说,去年5月13日,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的有关工作人员通知她,说要在她的工作室附近建设一个砖雕文化园,请她予以配合,暂时把工作室搬走。“ 黄河澄泥砚的材料 来自 黄河 ,烧制的土窑建在黄河边的山体中。离开了这里,我到哪里去烧制黄河澄泥砚呀?再说,在短时间内,我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
去年6月初,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找来一些人直接把她工作室的一部分房子拆掉,并且对工作室停水停电。
当时,她的储藏室里还有刚刚做出来的一批黄河澄泥砚的毛坯,因为烧制黄河澄泥砚离不开电和水,她就向景区管委会有关领导恳求道:“能不能让我把这批毛坯烧制出来,然后再说?”但她的恳求没有起到效果,水电还是被停了。“工作室停水又停电,烧制工作被迫中止,近一年时间,我没再烧制出一件作品来”。
随后,记者跟随王玲来到她的储藏室,储藏室在山上挖的窑洞里,只见里面堆满了黄河澄泥砚的毛坯,共有 500多件 。“如果这些 毛坯 再不烧制,干裂后,就彻底报废了,我所有的心血就都白白流走了……”抚摸着黄河澄泥砚的毛坯,51岁的王玲哭了。
在另一间储藏室,存放着大量的黄河泥巴。她说,自从修建小浪底水库后,黄河的泥沙已经减少,这些泥巴都是她和学生们从黄河里采来,然后用筛子一遍一遍筛出来的,“这些泥巴比牛肉都贵,几个壮劳力一年不停地干,也筛不出几吨来”。由于怕这些泥巴干裂,她隔几天就要从外边提几桶水过来,往泥巴上浇些水。
“泥巴不能制坯,毛坯不能烧制,有很多学生问我,咱们什么时候能开始正常烧制黄河澄泥砚?我都没法回答。”王玲说,她也曾经给有关部门反映过,希望帮帮她,让她继续烧制黄河澄泥砚,继续手把手地向学生传授烧制工艺,但没有效果,至今水电仍未接通。
王玲介绍称,这些待烧制的黄河澄泥砚毛坯都存在着干裂的危险。
黄河澄泥砚烧制中断,省、市文化部门关注
记者注意到,2011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国家还要给传承人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并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
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更是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直接关联的建筑物、场所、遗迹及其附属物等划定保护范围,建立专门档案,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
保护“非遗”项目,就是守望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可为什么作为黄河澄泥砚的传承人,王玲的工作室会被停水停电近一年时间呢?
5月22日下午,记者采访了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负责人金先生。他说,为了提升该景区的品质,去年他们向有关部门申报了一个项目,准备在景区内建设一个 砖雕文化园 ,位置就在王玲的工作室附近。该项目立项后,附近一个村民小组的村民已搬走,只剩下王玲的工作室没搬,他们就动员王玲把工作室搬走,并承诺,将来这个砖雕园建成后,王玲仍可以在此传承黄河澄泥砚的制作技艺。
但王玲作为景区的一名职工,没有配合此工作。没办法,他们只得把王玲工作室的部分房子拆掉,因为这些房子也是属于管委会的。为了施工安全起见,他们把王玲工作室的水和电给停了,并认为停她一年的水和电不会影响她的传承工作。
金先生说,王玲当初是以个人名义申报的省级非遗项目。虽然在景区的游览图上,也标注有“黄河澄泥砚展厅”这一个景点,不过据他们了解,到此游览的游客并不多。
“非遗项目是以活态传承为主,传承人有义务配合村镇规划建设,如有必要也可以对传承场所予以搬迁,不过像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这样在王玲还没有搬迁之前,就对其工作室断水断电,这做得有点过分了。”河南省文化厅非遗处负责人刘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会要求郑州市文广新局的非遗管理部门对此事进行了解,看到底怎么回事,保护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合法权益。
郑州市文广新局非遗处负责人曾女士说,他们也已经关注到了此事,并正在对有关情况进行了解。
学者认为文化部门应当理直气壮为非遗保护“撑腰”
“作为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的一个游览景点,该景区已经把‘黄河澄泥砚展厅’作为一个卖点兜售给游客,自然,也有义务对该场所进行保护,对其野蛮的停水停电,是一种违法行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李留文说,作为一名游客,他曾经多次到位于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的“黄河澄泥砚展厅”进行过参观。
李留文说,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应当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保护属于该项目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如今很多重要道路建设时,还要建一条保通路,以方便市民通行。现在砖雕文化园还没正式开始建设,就把人家的水电断掉长达一年时间,致使黄河澄泥砚无法烧制,确实“太过分了”。
“既然法律赋予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现在当非遗项目传承人遇到困难时,文化部门应当理直气壮地为其‘撑腰’,以使其尽快恢复正常的制作和传承活动。”李留文说。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