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时速4公里流入郑州 市民围观更关注水质

23.09.2014  10:16

9月20日,丹江水开始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北充水试验。经过两天的跋涉,21日晚11时30分,“南水”以每小时4公里的步行速度流入郑州。昨日,郑州晚报记者沿着总干渠一路追随丹江水。昨日18时,充水水头进入管城辖区,预计今天凌晨到达须水河节制闸。

有市民坐公交来看水

昨日下午3时许,郑州晚报记者沿着中原路西三环向西走,南水北调渠两侧均有保护栏拦着,遇到的第一个跨渠桥是通往常庄的,桥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水渠底部已经被水覆盖,虽然听不到水声,但能看到水由东向西流动的波纹。

在工地上工作的崔师傅告诉记者,该桥正在等待验收,平时看到不少人来这里逛。

而在通往大李庄的跨渠桥上,几位老人边看边讨论。75岁的马老先生告诉记者,他和老友一起专门乘坐公交车来到这里看充水,“说是5点水就过来了,这会儿4点,还得等一会儿。”

“水已经涨了,前几天我来的时候,这里的水只有两三米宽,你看现在底部都充满水了。”今年50多岁的李先生在一边说,他原来就是大李庄的,为了南水北调工程,他们庄都搬迁了,他家搬到了秦岭路,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骑电动车回“家”看看。“这座桥是附近最大的跨渠桥,这里宽,水位涨得不明显,你看水流的速度已经比刚才快了。”

就在此时,记者也发现,一个小时前,水位还在第一条黑线下,此时水位已经漫过了这条黑线。

市民聊天更关注水质

就在此时,两位老太太也赶来围观。“看《郑州晚报》报道说,今天丹江口的水就来了,特地赶过来看看。”其中一位老人说。当她们走到桥的中间,看到宽敞的水渠不停赞叹的同时,她们关注更多的是水质的安全与卫生。

“您放心吧,你看看这周围都有防护栏,而且这水还要经过多层处理。”李先生说。

“丹江水很清的,这水过来肯定解决了咱吃水的大问题。”马老先生也为老太太们介绍起来。

桥墩水位已达4米

昨日10时20分,郑州晚报另一路记者站在新商铁路倒虹吸降压站的检修闸前看到,丹江水从东向西源源不断地流动,桥墩处出现不大的漩涡。

记者看到,南侧桥墩处的垂直标尺显示,水位已达到4米,而北侧的桥墩处,水位已超过1.5米,渠道中一处斜坡处的倾斜标尺刻度为1.5米以上。“水位高度不一样,是因为渠道高低不同,这里的水位应以倾斜处为准。”中国水利水电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新郑南端三标项目部工程技术部主任刘渠枫说,倾斜处的刻度已按坡度进行换算,上面标示的是垂直高度。

“水头是今天凌晨0点47分来到这里的,当时水很小,不仔细看基本看不到水头。今天上午刚上班时,水位已达到1.2米。”刘渠枫说。

24小时值守总干渠

昨日14时25分,记者来到新郑市和管城区交界处的南水北调桥梁处看到,渠道不远处就有一名工作人员在看护总干渠,渠道倒虹吸、渡槽、暗涵、铁路交叉建筑物进口、出口分别备有救生衣、救生圈、救生绳、竹竿等。

“外坡防护、隔离网、防淤罩、安全警示标志等在6月15日前就已经完成了。”刘渠枫说,按规定,他们将开展日常巡视检查、专项巡视检查和特别巡视检查。日常巡视检查由各施工单位实施,一般工程部位原则上每周至少3次,遇下雨适当加密频次。重点工程部位每天一次,必要时24小时监控。水位上升或下降较快时,一般每天巡查一次。发现异常部位时,每天检查不少于2次。

注意安全,不要进入警戒线

近期,郑州市对总干渠隔离防护网缺口进行逐点、逐项排查,登记造册,实行分包负责制,落实责任到人,配合各施工单位加快干渠围网速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不留缺口、不留死角。

据了解,郑州段总干渠水面宽约60米,设计水深为7米,提醒市民观赏注意安全。目前,实因特殊原因无法封闭的缺口,郑州段总干渠隔离防护网要全部安装完成,需要设置警戒线的乡村,派人24小时值守,严防无关人员进入总干渠保护范围内。

》新闻热线:0371-659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