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对港输水前 香港4天才供一次水(一)

28.02.2015  16:02

 

 

      新华网香港2月27日电(记者苏晓 牛琪)一个平常的周四上午,家住香港将军澳的梁先生感到很不习惯,他所居住的屋苑当天早上清洗食水池,上午要暂停食水,梁先生刷牙、洗脸的水也都要省着用了。

      不过,梁妈妈就习惯很多。她说,现在香港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缺水的日子,但对上了年纪的香港人来说,短暂停水在生活中再正常不过。

      三面环海的香港,曾饱受淡水奇缺之苦,直到1864年才供应自来水。但开埠初期的香港,主要“水源”多靠收集山涧水和雨水,因此每遇大旱,水荒必至。

      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4天才能供水一次,每次供水仅4个小时,300多万人生活陷于困境。

  当时住在中环的曾先生回忆:白天大部分时间都没有食水供应,只有每天早上和晚上供水一段时间。“香港许多人家都买大水桶用来装水,那个时候普通文职人员每月人工一百多港元,一个大水桶就要几十块,但却卖得很好。

    在曾先生的记忆里,彼时水对香港人特别珍贵,每户人家都会循环利用:洗米的水,会再用来浇花;洗澡的水,会再用来拖地。

      这种困境在1965年得到改变——当年3月建成的东深供水工程开始正式向香港供水。仅1965年,以“供港水源”著称的东深供水工程就向香港供水150亿加仑(折合6820万立方米)。

      “很难想象没有东江水,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曾先生说,“一滴水,甚至能够挽救人的生命,它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经历过几天来一次水的岁月,香港富丽华珠宝金行的孙女士也觉得那段时间实在苦不堪言。“后来,有了东江水,就好很多了。

      “如果不是内地支持,香港哪会有这么好。”她说。

      为支撑香港、深圳和东莞三地经济的高速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东深供水工程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扩建、改造,累计耗资76亿元,供水能力最终提升到如今的24亿多立方米,并且优先保障香港每年最高11亿立方米的水量。截至目前,东深工程已累计对香港供水223.48亿立方米。

      “东江水是香港的命脉,没有了东江水,香港不可能成为一个繁荣稳定的城市。”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叶国谦说。

      从小的方面来说,东深供水满足了香港等沿线地区的百姓民生需求;从大的方面说,解决了香港水源匮乏的瓶颈问题,奠定了其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

      对于有些人诋毁内地通过东江水赚钱,叶国谦表示:“很明显东江水的资源各个城市都抢着要,今天香港不要,也有充足的城市想要接收。

      无论如何,50年来香港市民对缺水的恐惧已经一去不复返。由于确保对香港供水的东深供水工程的存在,曾先生再也不用担心家里会像以前一样停水了。

      延伸阅读:

      “清清的东江水,日夜向南流,流进深圳,流进港九......你是祖国引出的泉,你是同胞酿成的美酒,一醉几千秋......”在《多情东江水》当中有这样一段歌词,记载了东江水供养深港同胞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开端,要追忆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遭遇大旱,全港陷入恐慌。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一声令下,中央拨出专款3800万元,以11个月高速建成东深供水工程,从此结束了香港长期缺水的历史。

      对于今天的香港来说,水荒已经成为远去的历史。延绵68公里的东江水,已经滋润了香港整整50年,每一滴清澈明净的水,都见证着东江两岸的人们对700万香港同胞的手足情深,也见证了祖国和香港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

      三面环海的香港,曾饱受淡水奇缺之苦。开埠初期,香港的主要水源多靠收集山涧水和雨水,因此每遇大旱,水荒必至。1963年,香港遭遇了60年一遇的大旱,之后的一年间“河塘干、田园裂”,全港的建筑进度减低40%,工业损失过亿。突如其来的灾难,让经济刚走上“起飞道”的香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楼下闩水喉慈母练就狮吼功

      “一盆水五六个人轮流洗澡,留下的污水洗衣服,最后冲厕。” 1962年出生的何妙玲,常常听爸妈讲制水时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我父母说,那时候家里的锅碗盆瓢,只要是能装水的,都得派上用场,邻里之间为水不时争执反目的事情时有发生。‘楼下关水喉’这样的叫喊声更是抑扬顿挫、此起彼伏充斥整栋大楼的日常生计......

      香港随处可见的唐楼,来自楼上住户的“唤水声”,曾是一整代人的记忆。在71岁的区国榴幼年记忆里,全家老小依次轮流拎水桶去楼下邻居家借水,是每日的必修科目。“那时候上门借水次数多了的话,我也会不好意思,而被借的那户人家到后来,看到上门借水的人都感觉是来讨债的一样”。要借到水,靠情面维持不了多久,所以每天绞尽脑汁去借水。一日能借到一两小桶水,一家人要经过严格分配用水,常常是洗脸都只能打湿毛巾随便擦一下,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