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焰火之最——“确山铁花”

11.03.2015  13:24
     

被誉为“民间焰火之最”的“确山铁花”,又名“打铁花”,它也是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到“打铁花”时,在开阔场地上,要搭起一座6米多高的四方八角大棚,称为“花棚”。“花棚”共两层,每层上面铺设密集的新鲜柳枝儿,柳枝儿上绑满了烟花、鞭炮和起火;“花棚”顶上,正中竖起一根5米多高的杆子,称为“老杆”。“老杆”顶上,绑着长挂鞭炮和大型烟花,称为“设彩”。“花棚”旁,一座一人多高的化铁熔炉炉火正旺。

  待熔炉里的废铁熔化成一千七八百摄氏度的沸腾铁水,打铁花的艺人脱掉上衣,赤背上阵:他们腰系大红扎带,头上反扣着葫芦瓢,跑到熔炉旁,执起了“花棒”。“花棒”,手腕般粗细,一尺多长,分上棒和下棒;上棒,顶端掏有指头肚大小的圆坑儿,用以盛铁汁;下棒,用来击打上棒。艺人们将上棒盛满铁水,迅速跑到“花棚”下,用下棒猛击上棒。十几个打花艺人一棒接一棒,一人紧跟一人,往来于熔炉和“花棚”之间,一棒铁花冲天而起,另一棒接踵而至,棒中的铁水向上遇到“花棚”顶端的柳枝,立刻迸射开来,冲向夜空,犹如火树银花,绚丽夺目。与此同时,铁花点燃花棚上的烟花、鞭炮和起火,顿时,烟花喷涌,赛百花吐艳;鞭炮齐鸣,似两军激战;起火腾空,若万鸟飞鸣……

  高潮时刻,鼓点锣声更密集、更响亮,舞龙队此时上场,在铁花飞溅的“花棚”下穿梭,被称之为“龙穿花”,祥龙翻腾于火光彩霞内外,流光溢彩,惊心动魄。

  今年66岁的“确山铁花”代表性传承人杨建军七、八岁时,曾看过一场表演,那辉煌,那灿烂,那震撼力,刻在了他的脑海里,连做梦就想把它复活。后来,他到县文化馆工作,之后当了县文化馆馆长。1980年前后他就开始走访当地的民间老艺人、“故事篓子”,挖掘整理确山铁花的相关资料,并不顾冷嘲热讽拜民国时期的确山铁花会会长、打铁花老艺人李万发为师,掌握了打铁花这门绝技。1988年杨建军发掘整理出“确山铁花”在中断近30年后一经展示,万人空巷,好评如潮。2002年,在确山县表演了一场,“10万人观看,在驻马店市传开了”;2004年元宵节期间,在郑州打了3场,全省知道了;2008年春节,在北京连打17场,2012年应第二届世界烟花锦标赛组委会的特别邀请,到湖南省浏阳市作专场表演,被誉为“世界烟花的老祖宗”。2013、2014年应邀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中都原始草原景区,为中外游客连续打了三个多月,国内外媒体和互联网竞相报道,轰动了全国,全世界都知道了。“‘确山铁花’表演,须有独特的冶炼技术、高超的打花技艺,很多绝技靠心传神授,只能在操作和实践中去体验,去领悟,去真正掌握,而且需要一定的胆量。”杨建军说,“这也许就是‘确山铁花’未能普遍流传,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杨建军组建了“确山铁花队”,使这一濒临灭绝和失传的民间瑰宝得以重生和发展。“在保留其神秘、惊险、刺激原有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增添了现代烟花元素,文化内涵更加丰厚,场面更加惊心动魄,‘确山铁花’的明天将会更灿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山铁花”传承人杨建军自豪地说。

  据了解,“确山铁花”,又称“打铁花”,是河南省仅存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素有“民间焰火之最”、“中原文化奇葩”的美誉。它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已有千余年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曾濒临灭绝。2007年2月,“确山铁花”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确山铁花”曾荣获“河南省民间艺术表演金奖”和“特别金奖”,荣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京展演展示活动“金奖第一名”、被誉为“中华第一铁花”。国内外数十家新闻媒体和全国互联网各大网站竞相报道,被广大网友们亲切地称为“中国最牛的铁花焰火”。(确山县文广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