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因病去世 享年86岁

23.03.2016  14:11

“明日,歼10战斗机首飞18年。今天,你离开了。”3月22日,听闻歼-10飞机总设计师宋文骢因病逝世的消息,网友深情悼念。

22日下午,中航工业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科学研究员、歼-7C飞机总设计师、歼-10飞机总设计师、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原副所长兼总设计师宋文骢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6年3月22日13时10分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86岁。”

宋文骢是中国飞机设计战术技术论证、气动布局专业组的创始人之一。先后参加东风113号机、歼7、歼8、歼9、歼10飞机等多个飞机型号的研制,担任过国家两个重点型号——歼-7Ⅲ、歼-10飞机的总设计师,取得一系列创造性的重大成果。

宋文骢1930年出生在昆明,1954年8月,宋文骢跨进哈军工的大门,成为空军工程系飞机发动机专业的一名学员,从此与飞机设计结下不解之缘。1984年,歼10开始方案论证;1986年,56岁的宋文骢被正式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12年后,1998年3月23日,歼-10在这一天成功实现了首飞。宋文骢也因此被称为“歼-10之父”。宋文骢的生日原本是3月26日,但为了纪念歼-10首飞这一历史性一刻,他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3月23日。

“在歼-10这个项目中,老爷子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激情,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他的生命。”3月22日,歼-10试飞员张景亭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作为歼-10试飞员张景亭曾和宋文骢在一起共事多年,在他的心目里,宋文骢的形象定格在上世纪90年代。“始终觉得他是70岁,看到他就能感受到90年代热火朝天的精神。”

歼-10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最重要的科研项目,当时所有相关单位都是把最优秀的人才放在这个项目中。宋文骢是团队带头人,抓这样重要的项目个人压力很大。团队中有年轻的试飞员也有年长的科研人员,宋文骢对工作很认真,“讨论技术问题特别认真,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抠。但他从来没有说过我是领导,我是总师,因此工作氛围特别好。”张景亭回忆说,宋文骢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得举重若轻。“有一次,我们在研究一个参数设置的问题,找不到最佳方案,大家都很着急。宋总却说去吃饭,放松一下,不要着急。”

作为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的功绩不仅仅在歼-10这个项目中,而是创造了一种精神,锻炼了一支队伍。“在后期的很多个型号,包括‘枭龙’、歼20以及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其他重大型号的骨干人员都是在歼-10研制过程中锻炼出来的。”张景亭告诉《环球时报》,歼-10中的很多做法都带到了其他型号研制中,都有歼-10的影子。“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一个型号的成功,而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飞跃。”

张景亭回忆,“我为型号做贡献,型号培养我成长。”“祖国是不会忘记为祖国做过贡献的人。”是歼-10项目中的口号,后来在很多型号研制中都把这两句话挂在厂房里。

在张景亭心目中,宋文骢还是一个童心未泯的总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当天,歼-10某次飞控实验成功完成。老爷子很高兴,在吃饭的时候,他和我说,我们来比赛喝啤酒吧。但不是比谁喝得多,而是比谁喝得快。”当时张景亭30多岁,宋文骢将近70岁,“我看着老爷子手里的啤酒抖都没抖就下去了,老爷子身体没事,我反而是被呛到了。他和年轻人在一起非常融洽,很有童心,非常好。”

中国航空专家王亚男22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宋文骢研制的歼-10战斗机是中国二代机到三代机的跨越,在歼-10之前中国的战机一直是二代机占主导地位。宋文骢带领下的歼-10项目采用了开创性的研究和开发手段,克服了中国战机研制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困难,比如鸭式布局、下腹进气、现代化的座舱设计、电传操纵等,在一型战机上同时运用这么多对于中国而言开创性的技术,可以想象这个项目有多难,而这样的项目最终克服重重困难研制成功,就是宋文骢最大的贡献。所以宋文骢是中国战机从二代走向三代,从仿制走向自主研发阶段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像宋文骢这样的人,中国航空工业才能走向创新之路。而这样一位对中国航空工业和国防体系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师却依然非常谦和,“我曾在一次珠海航展举行的月桂奖颁奖典礼上见过他,他始终认为,荣誉是属于集体的,是属于国家的”。王亚男回忆道,这可能就是他能够成功研制歼-10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亚男认为,正是由于歼-10的成功,给了中国航空工业巨大的信心,由于宋文骢率领的歼-10团队的成功让中国人发现原来我们也可以不依靠外来援助,通过自主创新制造出世界上先进的战机。王亚男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不朽的生命,但有不朽的事业和人,宋文骢就是这样的人。

责任编辑:李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