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就业基地成山区农民脱贫“摇篮”

27.10.2016  20:38

        “干活儿就在家门口,不但能挣钱,不耽误家里的事,更重要的是在这里能够学习新技术,这基地就是好。”10月25日,董作琴一边做衣服、缝扣子,一边告诉记者。

        董作琴是桐柏县城郊乡北杨庄村村民,由于长期患有糖尿病,无法干重活。儿子外出打工、女儿幼小,全家生活全靠3亩稻田和丈夫打零工收入维持,十分困难。她口中的“基地”,就是建在本村的精准扶贫就业基地。最近,像董作琴一样,桐柏县4000多名贫困村民有了新的工作岗位——分别在桐柏县47个精准扶贫就业基地上班。在这个大熔炉里,他们学习技术,技能更熟练,更新观念,视野更开阔,生活更丰富。

        科学决策,让村民不离家乡能脱贫。桐柏是革命老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县尚有贫困人口14039户42652人。分散在桐柏山腹地191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山民们,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发展观念滞后,缺资金、缺技术,因家庭主要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导致在家的留守人员肩负种地、照顾老人和孩子等诸多重担,难以实现就业,更谈不上发展。所有这些问题,都影响到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为帮助留守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尽快脱贫致富,今年以来,桐柏县委、县政府组织有关乡镇和部门负责人密集外出考察学习,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结合桐柏山区实际,围绕打通精准脱贫“最后一公里”这一目标,创新产业扶贫思路,在全县15个乡镇同时开建“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就业基地”就是以贫困人员就业为目标,在老百姓家门口修建厂房,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经济,安置村民进厂务工,共同实现脱贫致富。就业基地由县政府按以奖代补形式投资,产权归乡镇政府所有,受益权归村集体。就业基地主要用于贫困户脱贫,每个就业基地贫困人口用工比例不得低于40%。鼓励招用更多贫困人口进入基地就业。对入驻就业基地的企业来说,建厂投资、用工成本大大减低。县、乡、村联动,政府、企业、农户各得其所,“基地扶贫”新模式适应了精准扶贫的现实需要,激活了农村生产力,加快了穷乡僻壤村民的脱贫步伐,因而受到贫困群众的青睐。

        严格标准,让基地成为贫困村民的新家园。贫困村民惜地如金,故土情结浓厚,既希望在家门口就业,也要求集约节约用地,不能侵占他们的耕地。桐柏县国土部门用实际行动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他们立足各乡镇实际,主动服务,提前介入,按照“使用现状集体建设用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的原则,积极引导各乡镇就业基地首选原有建设用地中的空闲地、旧村部、废弃厂房、废弃学校、供销社、粮站等单位用地,其次选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规划建设用地。他们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主动配合各乡镇党委、政府搞好基地选址等工作,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不讲条件,克服困难,第一时间完成土地手续完善工作。桐柏县住建、规划、质量技术监督、财政、食药工商、消防、环保、电业等有关部门,也分别按照有关要求,把“严要求、高标准”贯穿于就业基地建设全过程,从选址、项目选择、开工条件、验收标准、产权归属、后期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确保就业基地基础设施与项目精准配套。所有基地主体厂房均做到规划设计、规格模式、建筑材料、标识标牌“四统一”,每个就业基地都必须设置办公室、厨房、厕所和儿童娱乐场所等配套服务设施。在建设过程中,先后多次改进提升建设标准,有3个基地由于产权不明晰被叫停,两个基地被取消以奖代补资格,有11个基地第一次验收没有通过。

        以民为本,让贫困村民尽孝、育子、挣钱、种地“四不误”。桐柏县在精准识别的过程中,了解到有超过1/3的贫困户因子女上学、赡养老人无法外出打工,具有强烈的就近就业愿望。把就业基地建在贫困村,吸纳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干活能哄娃,打工能种地”,村民不出村就能实现脱贫。

        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县在项目选择和布局上,既立足实际又兼顾长远,既注重解决群众现实需求,又确保项目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引进项目与脱贫需求的无缝对接。他们严格项目准入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明确要求以引进服装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项目为主。一方面,要求技术含量不高,就业门槛低,贫困群众经简单培训就能上岗;另一方面,坚持尊重市场规律,要求项目市场基础好、前景好,销路稳、效益稳。就业基地建设启动以来,审核通过的47个项目中,服装加工类18个,艾制品加工类9个,工艺品类6个,其他类14个。有13个项目因不符合入驻要求而被淘汰。对通过验收已入驻基地的企业,建立日常运行监测、劳动用工监控、企业退出监管、生产运营督查、专班负责分包、奖惩等六大机制,确保基地规范、持续、健康发展。为确保就业基地内的食品加工类企业持续发展,桐柏县壮大花生、茶叶、中药材、林果、蔬菜、花卉等六大特色产业规模,至目前,全县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已达80余万亩,发展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社420余家,特色产业家庭农场达到90余家。基地带火企业,企业带富合作社,合作社让农民种养无忧,“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链条越拉越长。

        为民苦干,让基地建设搭起干群“连心桥”。为加快脱贫步伐,桐柏县委发出了“开放包容、担当干事、争先创优”号召,发扬只争朝夕、舍我其谁、用我必胜、勇争一流的精神,成立了由5名县委常委负责或牵头的就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统战部,具体负责每天的协调、督查、验收等工作,形成了县领导亲自抓、乡镇领导具体抓、分包县直单位协助抓的“三位一体”工作格局。每个乡镇分别明确一名班子成员、两名工作人员,定岗定责,全天候驻守就业基地施工现场。分包乡镇的县直单位分别派驻1名领导班子成员、两名工作队员吃住在乡镇,帮助做好就业基地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分包基地建设的县领导每周到分包基地进行现场办公或指导至少3次以上,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各乡镇临时取消了所有的星期天,实行“5加2”(每周5天工作日加星期六、星期日两个休息日)、“晴加雨”(不分晴天和雨天)、“白加黑”(白天黑夜不歇工)工作法,主要负责人坚守工地,靠前指挥,一线作战,实行“时刻碰头会”、“天天汇报会”、“夜夜研判会”、“周周推进会”,书记、乡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县里加压增责,明察暗访,观摩通报,雷厉风行,不讲情面,狠抓落实。此外,还建立了就业基地建设微信群,通过微信平台每天比进度、亮成效。这些举措不仅提振了士气,还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基地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发挥了关键作用。制定了环环相扣、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并全部落实到位,目前已经兑现近3000万元奖励资金,极大地激发了各乡镇建设就业基地的主观能动性。“干部一身汗,百姓心头暖”,就业基地建设让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员干部爱民、为民、富民的赤子情怀,党群干群关系空前加强。

        桐柏县委书记莫中厚告诉记者,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桐柏县努力把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精准扶贫的要求具体化,着力在精准脱贫上创新举、出实招、见真效,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为此,该县“双百双十”精准扶贫工程正在实施:在15个有贫困村的乡镇新建、改扩建100个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在64个贫困村建设100个50千瓦~100千瓦的光伏扶贫项目,带动1万左右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打造10个规模化特色农业基地,实现农村10万人口免费健康体检。同时,积极推进基础设施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等重点扶贫工程,全面提高脱贫攻坚效率,提升桐柏老区农民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