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我校鲁六副教授文章:语词汇可以这样

10.06.2016  10:50
2016年06月04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第05版

                                                                                                        语词汇可以这样
                                                                                                                鲁  六
  我从事留学生汉语教学多年,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不再满足于做游戏等低幼化的学习方式,希望对汉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因而对词汇中蕴涵的中华文化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尝试着在词汇教学中引入相关的中华文化内容,产生了良好效果。
  引入文化元素  助力词语教学
  《新汉语高级教程》第三课里,有这么一句话:“她这天晚上主持的节目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一炮走红了。”在解释“走红”之前,我先介绍“”在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是太阳和火的颜色,太阳带来光明和温暖,火驱走野兽,因此“”就有了幸福、吉祥、欢乐、热烈等义,中国人在节庆活动中多取红色以示吉祥,比如春节,红对联、红福字、红窗花、红鞭炮等;婚礼,红盖头、红花轿、红喜字等。由此引申,“”有兴旺、发达、成功之义,也就有了红运、红包、红榜、开门红等词语,由“成功”引申为受欢迎、受重视,因而就有大红人、唱红、走红等词语。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知道了“走红”的含义,而且知道了“走红”为什么有这样的含义,还掌握了很多与“”有关的词语。
  鼓励学生登台  促进文化交流
  我尝试着和学生角色互换,由学生主讲一堂有关动物词语文化的课。这样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交流。
  卡塔尔学生马吉德讲的是骆驼。他说,骆驼是真主赐给穆斯林的礼物。在阿拉伯语中,与骆驼有关的词语有1000多个,其中同义的称谓达数百个。骆驼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喜庆的标识,驼队迎亲在一些阿拉伯国家是时尚之举。他讲的内容一下子抓住了同学的兴趣,大家踊跃提问,马吉德耐心解答,台上台下联动,效果很好。
  印度学生赵迪讲了牛在印度的神圣地位。印度人认为,母牛无私地提供牛奶,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保证,同时又是繁衍的象征,应该感激和回报,同时公牛、母牛都是神的坐骑,因此,印度教义禁止杀牛、吃牛肉,敬牛就是敬神。
  加拿大小伙子安东尼讲的是狗。他说狗是人类的朋友,忠诚、勇敢,在西方被当作家庭成员,很多谚语都是以狗指人的,比如a  lucky  dog(幸运儿)。他表示对于吃狗肉的行为无法理解和接受。此言一出,两个韩国学生当即面露尴尬。我问安东尼:“西方人吃牛肉,那么,在大部分印度人看来,这是不是也是一种野蛮行为呢?”这时轮到安东尼表情不自然了。我接着说:“其实不同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这样世界上才能少一些冲突,多一些和平。”教室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对于这番话,我在汉语国际教育实践中领会颇深。我会继续站在三尺讲台上为传播中华文化尽一份力量。(作者系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16-06-10 1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