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管院EMBA校友金鹰:律师的德比才更重要

31.03.2016  10:40

 金鹰/1964年出生/浙江腾飞金鹰律师事务所主任·首席合伙人

    2016年1月6日,北大桥,杭州热电厂。

    连续几天的喧嚣之后,杭州热电厂拆除工作接近尾声,只剩下了那根150米高的烟囱在诉说往事。

    大烟囱是从一片稻田里拔地而起的。那还是在1981年的时候。负责承建杭州热电厂的是浙江四建(现在的浙江省建工集团)。

    一群20岁左右的小伙子在这片稻田边上建起围墙,打下了第一根桩。这群小伙子中有个个子高高、精精瘦瘦的,他稚气未脱,刚刚中专毕业。他叫金鹰,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工作,负责操作和维修工地上的建筑器械。

    那是杭州工业飞速发展的几年,也是港台文化开始流行的时候,满大街邓丽君的歌,金鹰偶尔会在电视里看到戴着假发出庭的律师。而他更关心的时候,工地上那个打桩机今天操作起来好像哪里不对劲。

    看到杭州热电厂被拆除的新闻时,金鹰内心多少唏嘘。他并没有在杭州建越来越多的楼,维修建筑机械的能力也停留在了17岁那年。现在,他有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律师事务所,成了杭州城里最出色的律师之一,与年轻时电视里看到过两眼的戴假发的人成了同行。

    他已经过了为钱工作的阶段,律师费动辄百万,去年事务所业绩4000多万,在杭州律师业的增长幅度首屈一指。现在能打动的他是,给律师协会处理纠纷,在团队里传承强化师徒关系,把事务所的管理模式带进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的课堂。

    金鹰在第一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证。当时还有“兼职律师工作者”这个职业,现在已经没有了。在杭州仍然保留这本证的人估计没有几个了。

    金鹰一开始学法律就不是冲着钱去的。

    1985年,金鹰在浙江四建已经待了整整四年。第一年,实习时候每个月就有32.8元的收入,而他的同事中有很多不是技校毕业从社会招募每天的工资是0.8元。金鹰是别人眼中的高收入人群。

    金鹰曾经为生活妥协过一次。初中毕业之后,金鹰选择了报考技术学院。上世纪70年代末,杭州的家庭普遍收入不高,生活拮据。成绩出色的学生,初中毕业之后大多会选择报考技术学校,那时候读技校有津贴,可以提前为家里减轻负担,金鹰也选择了这条路。金鹰考上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之后,初中的班主任特意往他们家跑了一趟,苦口婆心地希望他可以继续念高中,考大学,“但,我们得考虑生活不是。

    金鹰出生在杭州一个普通家庭,家里还有一个妹妹。名字取自母亲喜欢的根据超克图纳仁著名话剧改编的越剧《金鹰》。父母是普通上班族,兼着帮单位管理图书。每天下班之后,就会给金鹰带一本小说看。他的童年在一本本小说中度过。那是一种在现在看来金子一样的日子,闪着自由、浪漫的光,而在当下,更可能是物质水平有限的前提下,所能达到的最好的状态。

    习惯阅读这件事情,对金鹰至今仍有帮助。而在参加工作初期,这让他成为了企业振兴中华读书会副主席。当时的一帮学员热衷参加各类培训班,其中就包括浙江电大杭州教学点的法律专业。

    “最开始只是学习,纯属业余爱好。”可一起报名的5个人,最后只有2个坚持了下来。“业余读法律就是一件进来容易出去难的事,所有的考试都是全国统考,考不过就要重修,很多人都没有坚持下来。”金鹰形容自己是个善于坚持的人,就像2008年的时候朋友怂恿他去健身,结果朋友没坚持几年就放弃了,他却一直坚持到了现在,依旧保持着每周去2-3次健身房的习惯。

    借着法律学习的机会,金鹰认识了很多学校的法学老师,在检察院的实习让他逐步开始了解法律和律师的责任感。在四建集团待了7年之后,金鹰转型去了当时杭州最大的律师事务所——杭州第一律师事务所实习。

    金鹰就是在那里碰到自己的师傅周妙富。

    周妙富,20世纪80年代末,杭州第一律师事务所最有名的律师之一。

    下城区法院,金鹰律师生涯第一次开庭,周妙富带着去的。没有专业的开庭场所,墙门下的法官办公室里,法官拖了一把藤椅,拉起两条长凳,双方一坐就算开庭了。

    金鹰的第一次出庭并不顺利。对方律师观点条文说得头头是道,几句就把金鹰吓得不知道如何反驳。师傅站起来,几句话几个观点一抛让对方变得哑口无言。金鹰后来经常跟事务所新来的律师谈起这件事,“很多时候,年轻的律师就像当时的我,往往对于案件的处理从案卷到法律都浮在表面之上,无法深入进去。你没有办法清楚地了解事实,又怎么知道当事人的冲突在哪里呢?要知道冲突在哪里,必须先知道边界在哪里,瞎套条文的案例是不可能打赢官司的。

    也是周妙富,让金鹰对一起简单的故意伤人案开出48封调查介绍信。这种类型的案子,一般律师开个3封调查介绍信就开始处理了。“很多时候当你一封介绍信出去后,你调查会发现更多的细节和线索,这时候师傅都会要求我,有疑问就继续开介绍信调查,清楚事实远比介绍信的数量要重要。

    这也是现在,金鹰在自己的律师事务所里跟所有人谈到最多的。“我往往要求事务所的律师必须做到十二分的准备,或许有时候我们只用了七八分的力就赢了官司,但是你多做几分才是你出色的原因。

    务实、做事扎实、有智慧的人,这是金鹰对于周妙富的评价。

    周妙富教给金鹰的一些好习惯,金鹰把它教给了自己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他要求事务所所有新来的律师需要一年完成20个案卷的装订,进行6场案子的旁听,以及各种培训课。

    金鹰仍然把这个行为称为师徒制。

    事实上,那些年律师事务所的师徒制逐步在被淡化,大多数的事务所都在实行提成制,即自己找案子,拿提成,几乎已经成为很多律师事务所的普遍现象。但是金鹰却一直在跟周边的人强调,关于师徒制度的传承强化。

    “这不是简单的一个上下关系,当整个行业都把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对于年轻律师的培养必然会有缺失的。”我们经常看到网上比较偏激的人会发问,律师除了在意钱,还在乎什么吗?这个或许就是金鹰所感受到的行业问题。

    “古代的时候,人们把知识技能的培养称为小学问,把德育做人的培养称为大学问,我们现在只停留在小学阶段,而师徒制的传承恰恰是迈入大学最重要的一个途径。

    法律,本是一门需要不断更新迭代的行业,它需要不断的学习。而改变,在此时就是一种优势。

    1993年,金鹰离开第一律师事务所,和周妙富及其他几个合伙人一起创办了一家新的律师事务所,他负责房地产金融部。那是杭州第一家合伙人制度的律师事务所,师傅周妙富作为首席合伙人主导着全局。

    1995年底,在金融房产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之后,金鹰决定自己出来开事务所。“那时候年轻,寻求更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的事业。”年底的时候,他在杭州叉车厂会场里租用了一间80平方米的办公区,找了2个合伙人和一个特邀律师,腾飞金鹰律师事务所算是正式成立了。“那个会场,小时候我们在那里看电影,后来在那里工作。

    一年后,事务所搬到了庆春商圈——凯旋门商业中心。事务所成立的起初5年时间,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业绩一直在100多万的低水平上徘徊。

    1999年开始,金鹰决心转变,他去了浙大管院EMBA学习管理,一年之内从上海到北京走访了几十家的律师事务所。“现在回过头看,起初的那五年就像是机会导向的发展,有什么做什么,从2000年开始我们做了第一个五年规划,有了规划之后的发展就像是有了新的引领,事务所的业绩一路蹿升,到了去年事务所的业绩达到了4000多万,这在杭州律师业的增长幅度是首屈一指的。

    从专业建设到团队建设、组织建设,2016年金鹰给事务所制定的最新一个五年规划是平台建设。律师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过程,就像金鹰在这十几年间完成了对外经贸大学本科的学习后,又去西南政法大学读完了研究生。

    如果形容律师和事务所是一门解决问题的艺术,那么艺术就是需要不断创新的。无论是从人员素质还是业绩上,事务所都在往更好的方向上发展,而这家事务所的发展和管理模式,更是成为了浙大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以及浙大战略研究院魏江教授的教学案例,这或许就是最客观的成功体现了。

    金鹰最重要的一个案子

    2014年的时候,浙江省律师协会碰上了一场纠纷。

    原本准备购买的写字楼因为产权过户问题和开发公司之间起了争议。协会里面商议之后,会长特意给金鹰打了一个电话。“这个纠纷,需要你来处理。”牵扯到律师协会的房产,就意味着牵扯到了浙江省一万五千多名律师的利益。

    这起纠纷,不在乎收入多少,被委派作为律师协会的代理律师,金鹰觉得远比此前那些一个案子百万律师费的官司让自己来得有成就感。这件案子最后以律师协会没多花一分钱就拿到产权证而圆满结束。

    这个纠纷的处理方式和结果,后来被很多律师行业内人认为是金鹰作为浙江省最出色的律师之一的一个重要符号。

    律师和中医

    人们习惯把律师和中医放在一起,认为这两个职业都是年纪越大,技艺就越精纯,水平也越高。因为,律师和中医一样,是一种实践的经验主义的职业,随着时间增加,遇到了更多的病情,处理过更多的病例,发现了更多的病理,经验累积,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是大医精纯了。

    于是,很多人也希望把律师当成了中医,希望他们仁义匠心,也大医精纯。就像我们信赖名老中医,甚至年纪越大,白胡子越多,我们信赖度就越高,愿意给的钱也就越多。

    “当我二十几年前刚刚入行的时候,因为看起来文弱又生涩,很多客户也不大放心把案子交给我独立去完成。不过,我也不以为意,因为那时我也会有这个心理:去医院看病的时候,看见太年轻的医生,我也是不大放心的。

    金鹰并不想去改变这种现状,而是想让从自己团队里走出去的每个年轻人到最后都能让客户放心。

    对话金鹰1/3业务,1/3管理,1/3生活

    日常除了工作之外,最大的业余兴趣是什么?

    登山吧,我有一个虎鹰登山队,是我和刘忠虎(杭城知名主持人)一起组建的,杭州的山基本上已经爬遍了。平均一个月会一起出去一趟,现在平时主要在十里琅珰这边。还有就是阅读吧,像国学方面的比较多。我之前刚参加完王东岳教授授课的中国文化学习法,去年一整年,每个月有两天的课程,这个对我影响挺大的。最近刚加入了一个新的读书会,一群人交流比较有裨益。

    你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节奏忙吗?

    一般情况下我都是早上七八点钟起床,不间断的一直忙到晚上。有些时候我会早上五六点钟醒来之后,趁着这段时间会思考一些问题,赶着脑子最清醒的时候,起来之后就会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

    早晨会思考的问题,主要是哪些呢?

    基本都是跟律所有关的,要么就是管理上的,要么就是业务上的。最近需要思考的比较少,去年我做“四五”规划的时候,那时每天想的会比较多,我最忙的时候就是做规划的时候,关系到律所的发展未来,会思考得比较全面。

    做律师的人,是不是有比较强的对于成功的渴望?

    我一般吧,因为我是杭州本地人。在我的认知里杭州本地人就是脑子不笨,但是对工作的勤奋方面会留有余地,会考虑留有时间去生活,学习,娱乐,我是比较强调平衡的人,有计划地去安排自己的时间,1/3业务,1/3管理,1/3生活。

    如果让你评价自己,你会怎么形容自己?

    理性,甚至超理性。不太会受感情的影响。

    那是不是感性的人不适合做律师呢?

    大致是这样吧,我们当然不能一棍子打死地说容易冲动人就不适合做律师。大部分的律师还是比较理性的。我只能说自己是超理性的,甚至时候有理智到被人感觉无趣的地步。

    下一步,对未来还有什么规划和期许吗?

    原来曾想早点退休(笑),想逐渐地淡出,让年轻人律师和合伙人来挑大梁。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一下子似乎也不大可能。我们现在遇到了很多新的机遇,包括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业务业态的创新,平台的建设,这些事都是我自己亲力亲为地在规划,所以完全交出去还需要一些时间,但是早点退休,给更多的时间来学会生活这个依旧是我内心的想法。

    在这个行业20余年的时间,你觉得律师最该拥有的是什么?

    德和才都需要,尤其到了后期,律师的德比才更重要。做律师首先就是做人,所以做人所有需要的品质,做律师都需要。我们古话说,仁、智、勇。你要有一颗仁爱的心,这直接决定了你的高度,你有仁,有智,你更需要勇气,勇气从来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一种自我的坚持,以仁爱和智慧作为基础的勇。

编辑:闫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