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杨至成之子扬子江:父亲见证了新中国后勤事业

04.07.2014  14:25

 

 

2014 年5月24 日,杨子江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傅聪 摄)

  工作中是个“火爆脾气”

杨子江对父亲工作态度的描述是“负责周到,想到什么就一定要办好”。比如杨至成担任副官长后协助供给处为全军做军衣的事,杨子江曾听父亲回忆,他看到红军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士兵的军服、农民的衣服、甚至还有打土豪缴获的女人服装,很不统一。1929年福建长汀战役胜利,红军正好缴获了国民党的一个被服厂,杨至成就想着为红军换新衣。毛主席知道后很赞同,杨至成便四处招收缝纫工人,在苏区建立起一个临时红军被服厂,为红军赶制统一的军装。按照初步设计,红军军装定为灰色八角帽、四个兜的列宁装、小挎包和陈嘉庚皮鞋。由于资金比较富裕,杨至成等几人又向毛泽东、朱德建议给每套军服都配上红领章和红帽徽。

在杨至成的带领下,被服厂的工人几天没合眼,赶制出了6000多套军装,红四军第一次统一着装,部队面貌焕然一新。杨子江说:“父亲做军装,既要到各地采购布料和辅料,跟人谈生意,同时还要组织生产,服装产业链上所有岗位都过了一遍,成了全能的‘商人’。”

1933年1月,杨至成接手刚成立不久的总供给部。与赶制军装相比,统领这个涉及被服、装具、粮秣、炊饮、财务、宿营、武器和弹药的部门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杨至成从制度入手,完善了之前建立的红军供给标准。比如,将伙食费的内容规定为“供煮饭买油、盐、柴(煮饭、炒菜、烧茶、烧洗面水、洗澡水所用之柴均属之)、米、菜及买茶叶之用”,各类明细被划分得很有条理。为保证足够的经费,杨至成绞尽脑汁,还摸索出了一套筹资办法,包括向乡政府请领、请群众支援、靠打仗缴获、打土豪筹集、生产自给、自办贸易甚至发行公债。据资料记载,1933年7月,中央政府发行了300万公债,其中100万给红军做军费,另外200万借给合作社、粮食调剂局和对外贸易局做本钱,投资生产。就这样,在杨至成的操持下,红军自己的后勤部队逐渐发展壮大。

与杨至成共事多年的朋友们这样描述他,“是个直肠子、火爆脾气。也是很接地气的领导,有事说事,从不给你小鞋穿,有时候我们挨点骂心中更痛快。” 很多年后,秘书王之回忆,杨部长有一次和属下“老歪”一起讨论服装样式,“老歪”觉得设计有难度直呼“干不了”,杨部长一下气青了脸,觉得“老歪”故意推辞,上去就是一顿骂。第二天一上班,杨至成就后悔了,亲自来到“老歪”办公室向他道歉。他还向王之交代:“王秘书,以后你看我发火,一定要提醒提醒我。”

与毛泽东的革命情谊

1933年9月,李德从苏联辗转来到红都瑞金,“直肠子”杨至成又得罪了这位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博古命总供给部部长杨至成直接负责李德的生活,李德要喝牛奶,又要吃面包、香肠和鸡蛋。杨子江说:“那时候条件艰苦,哪有这东西啊。最初父亲千方百计给他准备,慢慢地很看不惯李德作风,最后干脆什么都不管,李德就急了,找茬说他的下属在采办中贪污了公款,父亲被降职为队列科长。”

这时,在瑞金被剥夺军事领导权的还有毛泽东。1934年,毛泽东和夫人贺子珍搬到了瑞金县城以西云石山上的寺庙里,只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虚职。贺子珍回忆这段日子:“由于王明路线的执行者给毛泽东加上的种种罪名,一直到长征时都没有撤销,在离开中央苏区前,任何人都不敢同毛泽东说话,他也不去找任何人。”已经被降职的杨至成却不怕,偏偏就去看望了这位老领导。一天下午,毛泽东正坐在一棵大树下与寺庙住持聊天,看到杨至成来了,他略微一愣,说:“我现在朋友不多了,你竟然还敢来看我。”两人相互慰问鼓励,就聊了起来。杨子江说:“父亲去看望毛主席,当他是老领导,也是真正的朋友。”

杨至成还曾回忆在长征途中为毛主席准备的一顿“救命饭”。红军行至草地,筹备的粮食基本耗尽,毛泽东把自己的食物让给工作人员,自己饿虚脱了。周恩来赶紧找来杨至成,主席吃了他带来的食物才慢慢恢复体力。直到建国后,毛主席还记得这顿饭,他邀请杨至成夫妇共进晚餐,幽默地说:“你管了我很长时间饭,这次我管你一顿饭。” 还有一次,毛泽东与中央领导及开国上将合影,他把原本在最后一排的杨至成拉到身后,紧挨着自己站。合影完成后,毛主席递给杨至成一根烟,笑着说:“老杨你这好多年不见了。”

毛主席对杨至成也很信任。1938年,杨至成等一批红军将领前往苏联学习。从延安出发的时候,毛主席仅与杨至成一人交代,到达苏联后稍微照顾下两个儿子毛岸英与毛岸青,并给他一封亲笔信希望能转交给同在苏联的贺子珍。杨子江告诉记者:“父亲在苏联待了8年,他曾同毛岸英、毛岸青住在一起,并周到地照顾他们的生活。父亲回国之际,毛岸英、毛岸青各送给他一张照片,背后留言:‘送给亲爱的杨老太爷,请你不要忘记我们在莫斯科的同居’。”

1938 年,杨至成在苏联留影。

见证新中国后勤事业

8年后,杨至成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先到了哈尔滨,随后南下辽宁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报到,就任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杨至成将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带了回来,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很欣赏他,将建立东北大后方的任务交给了他。杨至成秘书方大愚回忆他这段时期的工作:“解放战争中,服装最好的是杨至成主管的东北野战军(后改名为第四野战军)。‘二野’部队穿的都是棉花捻成条织的布,没有颜料就用草灰代替,结果一下雨就是一个水印。‘四野’的马裤都是呢子做的,其他人都羡慕得很。”1948年,全军后勤工作会议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齐夸“四野”军装好,朱德还特别提到要把呢子衣服推广到全军。

辽沈战役结束后不久,杨至成随“四野”各路大军一同南下,进驻江城武汉。新中国成立初期,赶上中南大剿匪、抗美援朝,连粮库都空了,后勤建设底子很薄。5年时间,杨至成在湖北、湖南和广州等南方省份建立起军工医院、军需学校还有几十座工厂生产服装皮鞋,中南军区还成立了营房建筑部,我军后勤部队基本建设向正规化迈进。

杨至成被调到北京是在1954年底,他离开中南军区,前往首都参与筹建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检查部。4年后,杨至成奉命筹建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从北跑到南整整奔波了一年,终于建成了一座解放军的现代化科研城。1964年,由于身体原因,杨至成放下手中的工作,参与组织全军后勤历史的编写。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看到朱德、贺龙等老领导受到攻击,气愤难耐,他本来身体就不好,于2月3日因突发心脏病逝世。

杨至成去世前一晚,警卫员小焦去过他的房间,“十一点钟的时候,他还坐在桌旁,用毛笔写下几个大字:‘日升、日落、日再生’。”杨子江说:“我那时才15岁,第二天清晨,父亲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情景现在依然历历在目。”

责任编辑:李佩桐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单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