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和谐与融会贯通是中国文化重要特色
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诠释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来临之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社会工作局委托搜狐网举办了“孔子诞辰网络文化活动”(http://book.sohu.com/s2014/wdkz/),并对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进行了专访。
在访谈中,杜维明首先强调了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文明的对话,使得不同文明之间能够相互了解,甚至互相能够合作。“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和谐,讲融会贯通,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它没有很强烈的排斥性,而是开放多元的。”
作为现代人,应该如何理解儒家传统?杜维明给出了自己的思考:“我们主要是要突出它的核心价值,把它当作严肃的人类精神文明载体。同时,也要了解从汉以来儒家对中国政治文化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他认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作为儒家学者所必须具备的理性思维。
他认为,儒家思想经数千年传承和发展,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及潜意识中,与现今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一脉相通。应从儒学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让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扬。同时研读流传至今的儒学经典,也有利于当代人“修身、齐家、平天下”。
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许多地方自发地办起了书院。在杜维明看来,这是一种健康的传承国学的方式。但他也认为应警惕个别书院鱼目混珠。谈及书院的健康发展,杜维明认为除了政府介入和推动,更需要企业家运用自身影响力和资源去建立书院,影响大众。
谈到当代人对儒家的一些误解,杜维明指出,对儒家最大的误解就是“仁爱”。与墨家的无差别等级的“兼爱”不同,儒家的仁爱是“有差别的爱”。“儒家的仁爱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但也要有分别,分别的意思是说我对自己家人的那种情比较浓,对路人的情不一定那么浓。墨子的方式为什么不行?如果强迫一个人对路人的爱和对自己父母的爱一样,结果是他对父母的冷淡就和对路人的冷淡是一样的。”
杜维明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敬畏感现今已难寻觅,尤其是年轻人缺乏一种精神引导。传统的中国人有敬畏感,对精神世界、人生意义有追求,而不是现在对物质追求那么强烈。对此他提出了“文化中国”的观念,认为“文化中国”不仅要有历史基础,也要有现实意义,“我们要通过开放的媒体之间的互相辩论,才能找出一条路来。”
对未来儒家传统的发展,杜维明充满了信心。“之前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为我们铺了路,使得我们现在走的路不那么艰难。我们现代人在努力,今天中国知识界在讨论儒家。”他假设,“如果我们走出一条儒家精神人文主义之路,那对于孟子、对于孔子、对于荀子各方面的理解,都将具有现实生命力。”
从杜维明著述可以看出,他各个时期的思想重点有所不同。1966年至1978年,他着重诠释儒家传统,确立了对儒家精神价值作长期探索的为学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重心是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从20世纪90年代迄今,他所关注并拓展的领域则是“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等。
嘉宾简介:杜维明,中国当代著名学者,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国际哲学学会名誉院士。
编辑:卢迪 联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