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沈丘两村公路10年不通 村民集资6万“打点关系”

27.10.2014  13:54
河南沈丘两村公路10年不通 村民集资6万“打点关系”沈丘两村公路10年不通 “村村通”为何没惠及李庄和朱庄

10月22日中午,李庄一位小学生沿着泥泞的村道,去李庄小学上课。这是学生们上学的必经之路。每逢雨天,路上坑里的泥水能没过大人小腿。新京报记者王瑞锋摄

10月22日,沈丘县政府官网发布信息称,县委书记带队调研农村公路建设。图为县里官员在李庄土路考察。

原标题:河南沈丘农民为修路“集资送礼”

河南沈丘下辖自然村李庄和朱庄的上百户农民,十年间都在寻找“出路”:两村庄通往省道只有土路,遇雨寸步难行。村民多次向上级政府申请修路,却因不符合“村村通”规定未获批。村民集资数万元准备“跑关系”,却因“无门路”将集资款搁置。事情曝光,集资款被退,却引起领导重视,承诺修路。

“集资送礼”的闹剧背后,是村民现实需求遭遇政策门槛,而当地政府对村民请求不予理会,更加深了这一矛盾。

雨天出门,对于61岁的农民李自连来说,就像一场出征。

弓着腰,赤着脚,裤腿挽到膝盖上,一脚下去,直接踩进坑里,泥水没过小腿。5岁的小孙子趴在他的后背上,紧紧搂住他的脖子。

李自连脚下的,与其说是一段路,不如说是一连串泥水坑,“雨靴都不好使,直接灌满泥浆,只能光脚。”

李自连是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老城镇李庄村民。他走的这条路,是李庄和朱庄一百多名幼儿生、小学生上学必经之路。一场持续两天的大雨,让这条路变成泥泞的河。

10月21日早晨,李自连背孙子上学。“路不好走,个矮的学生,身子能埋进坑里一半儿。”

李自连家距离学校五六百米,他走了近半小时。每逢雨雪天,李庄、朱庄送学生的家长都要如此。

10年间,李庄和朱庄的村民为了申请修路想尽了办法。2012年他们甚至集资共6万元,“打算打点领导”,批准修这条路。但这笔钱却因无门路送出,一直存在村里。

今年10月15日,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将此事曝光,集资款被退回。村民们的“努力”再次打了水漂。但令村民们意想不到的是,这笔没送出的礼金,引发了舆论的热议,也令沈丘县领导踏上了村头泥泞的道路考察,并作出了修路许诺。

“有路难出”

祖祖辈辈艰难行走的土路,并没有被“村村通”工程改造。2004年,河南省推行“村村通”工程,10年来,李庄和朱庄两个村子600多村民仍走着老路。

朱庄、李庄、柳庄隶属于沈丘县老城镇李庄行政村,三个自然村自西向东分布。行政村的小学和幼儿园,设在柳庄村西。三个村之间不过四五百米的距离,但朱庄和李庄孩子的上学之路,却十分艰辛。

朱庄到李庄两村之间的连接路,以及李庄到学校之间的路,都是宽两米左右的土路。这两段路全程一公里左右,路两边是麦地。一旦下雨,路面泥泞不堪,全是泥巴和深深浅浅的水坑。孩子每天走这条路,让村里大人十分牵挂。

10月22日下午1点多,正值小学生上学时间。被太阳晒了一上午,起伏的土路渐干,村民们往坑洼处扔进一些碎砖瓦,在土路左侧踩出一条窄窄的、20厘米宽的小路。

朱庄村7岁的文文背着书包,和七八个小学生排成队,踮着脚走在这条小路上,粉色的布靴沾满泥浆。

“路太滑,我还摔了一跤。”文文说。

除了小学生上学困难,泥泞的道路,还限制了李庄、朱庄的村民出行和运输。

从卫星地图上看,李庄和朱庄位于S217和S207两条省道的交错处,朱庄向北500米是S217省道,李庄向东穿越柳庄一公里,是车水马龙的S207省道,可以直达沈丘县城和老城镇,交通可谓便利。

但难题在于,从朱庄向北到省道的出村路,从李庄向东到柳庄的出村路,以及上述朱庄和李庄间的村道,都是两米宽的土路,遇雨则进出难行。

“我们是有路难出。”一位李庄村民说。

“自谋出路”

“这条路是真特殊啊,这些年来没人铺啊,春耕化肥运不进呀,山里的柿子运不出呀,老百姓急得哇哇哭呀。”1996年春节晚会,赵本山小品《三鞭子》里的一段台词,很多李庄、朱庄村民张口就背给记者听——他们说对此深有同感。

李庄和朱庄两村各300多人,人均大约一亩地,除了种小麦玉米,村民还种植蔬菜和水果,到镇上、县里贩卖。

三年前,李自连种了两亩西瓜,一亩地产量约七千斤,收成不错,但他却损失惨重,“卡车进不来,西瓜运不出去,烂了近一亩地。”此后李自连不再种瓜。

没雨的时候,土路还可以通行小三轮车。李自连用小三轮车把西瓜运到省道上,再倒腾到卡车上。有雨的时候,只能把西瓜装进麻袋,肩扛手提,一趟才运几十斤。

类似的情况,两个村十几户菜农都遇到过。

2004年,河南全省开展了农村公路“村村通”建设工程,一条一公里长三米多宽的柏油路连通了靠近柳庄的李庄行政村办公室和S217省道。

彼时,为了修这条路,李庄每人60元、朱庄、柳庄每人50元,凑了三四万元钱进行“支援”。但让李庄和朱庄村民失望的是,“村村通”的柏油路只通到了柳庄,李庄和朱庄、李庄和柳庄之间的连接路并未修建,仍是土路。

距离新修的“村村通”柏油路最远、进出最不方便的朱庄村民,率先决定“自谋出路”。2005年前后,朱庄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决定从朱庄向北修一条通往S217省道的路。

柏油路、水泥路造价高昂。一公里3.5米宽的水泥路成本近35万元。全村六七十户,平摊下来每户要摊两三千元,大多数村民不愿意掏。他们决定把预算压到最低,修成本最低的砖渣路。

当时朱庄要求每户村民贡献一农用三轮车的碎砖块,村民们各自想办法筹措。

有钱的村民去砖窑花80元买一车,没钱的村民去建筑工地捡,每户村民负责一小段路,砖渣备齐了,一家人用铁锨摊平,压实。

时任妇女主任的刘素英说,“村民十分踊跃,三个多月时间,就修出一条500米长、2米宽的砖渣路。”

这条砖渣路修成后,朱庄村民出行大为便利,从朱庄到S217省道,步行不到10分钟,而且下雨也可以通行三轮车。

但曾让朱庄村民兴奋不已的砖渣路,用了不过四五年,就完全坏了,变成了颠簸泥泞的土路。

而李庄村根本就没有动过自己修路的念头,“砖渣路也不经走,老百姓自己哪修得起水泥路,再说凭啥让我们自己修。”李庄村村民代表王文华(化名)说。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