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村支书为母回乡获赞 “中原孝心村”成名片

04.03.2015  10:40

河南商报记者王杰

  郏县县城东北36里有个陈寨村,从这里往北8里是禹州,往东5里是襄县。长久以来都是“三不管”的代名词,可近5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式两层楼房整齐划一,街道宽敞,卫生干净。这得益于一个人,47岁的村支书徐克俭,以“孝道文化”促发展。

  如今,“中原孝心村”成为这个文明村的一张名片。

   故事

   为母回村当支书

  1986年,徐克俭的父亲因病去世,17岁的徐克俭正在念高中。他是长子,最小的弟弟才六岁。家庭重担落在了母亲的肩上。不久,母亲也积劳成疾。徐克俭只得辍学去砂厂当工人。2000年,徐克俭被提拔为郏县城关镇工商所所长。三个弟弟长大结婚后,他把母亲从老家接到县城自己家中居住。

  2008年底,徐克俭的母亲对他说,想回老家住。为实现母亲的心愿,徐克俭翻修了老家的旧宅子。次年2月,母亲突然发病,幸被邻居发现送往医院,他由此心生回家孝母的念头。

  陈寨村是个贫困的村子,村里大多数人都外出打工。徐克俭思前想后,觉得自己可以为家乡做点事儿,遂申请调回乡里,并任陈寨村村支书。

   魄力

   拆旧建新带领村民致富

  回到村里的徐克俭做了两个打算:一是改变村里的居住环境,二是发展当地经济。

  陈寨村是个典型的空心村,很多老房子已经不住人了,可以腾出很多空地。徐克俭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机会,计划原拆原建。5年过去了,“翻天覆地”是多位村民对村子的形容。

  “还发展苗木种植,把大家的土地进行流转。”村民吕老汉说,一亩地费时费力收成也就七八百块钱,现在租出去就给700块钱。

  目前,村里先后引资1300余万元,苗木基地每年给村里带来至少500万元的收入。

   规划

   打造经济倍增的“中原孝心村

  新村建成后,徐克俭在村口竖立起一座孝子碑,上刻四个大字:孝行天下。他说,陈寨村是汉文帝侍母的发源地,其母薄姬也葬于此,自古以来“孝道文化”就十分浓厚。

  徐克俭在村内大力弘扬孝道文化,成立了孝道文化协会。5年来,每年母亲节都是村里雷打不动的“感恩父母洗脚节”。这天全村人聚集在村活动广场,儿媳妇集体为婆婆洗脚。村子里47位80岁以上的老人也被登记在册,每年村里都要召集他们的家人给老人过生日。“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中原孝心村,而且是在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基础上的良性循环。”徐克俭说。

(大河网-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