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脱贫车间”解就业难题
来到睢县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周堂镇郑营村。全村194户贫困户,常风艳家是其中之一。
春节后开学,常风艳家3岁多的女儿眼巴巴地看着小伙伴们都去了幼儿园,只有自己待在家里。面对1600元的学费,家里实在拿不出。
婚后,夫妻俩靠打零工谋生。有了孩子后,只有靠丈夫黄玉轩一人的收入支撑家庭。
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黄玉轩患股骨头坏死,由于送治不及时,医疗费花了5万多元,还落下了走路不便的毛病,外出打工也没了门路。2015年,黄玉轩的父亲又突发脑溢血住院,20多万元医疗费彻底把这个家庭打入了生活的谷底。
2016年,脱贫攻坚整村推进项目实施,笔直宽阔的水泥路修到了村里。“一路通百业兴。我们积极对接在外人士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最终敲定河南森林门业在村头建加工厂。”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孟丽介绍。
正月十六,工厂开工,在喜庆的鼓乐声中,常风艳家也迎来了新生活:每天7点半,夫妻俩一起去厂里上班。常风艳订架子,月收入1600多元;黄玉轩做零工,月工资2000元。中午11点半休息,下午1点上班6点下班,既不影响照顾老人孩子,又不影响家务农活。
“厂子年加工约5万个门,加工、安装、油漆等几道工序平均到每个门的人工费大约150元钱,合计就是750万元,这些钱就是厂里120多名工人的工资。”回村办起这家加工厂的黄杰给工人算了一笔增收账。
“在厂里上班的都是贫困户,这就像村里的‘脱贫车间’,能够灵活解决贫困户就业难题。能外出的去做上门安装、油漆等高收入工种,不能外出的就在厂子里做流水线。”孟丽说。
天色渐晚,工人们陆续下班,常风艳替黄玉轩整了整衣服,肩并肩走出工厂大门。望着二人回家的背影,虽是迎着乍暖还寒的春风而行,但毕竟已摆脱了冬天的寒冷。
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2017年,睢县在全县65个贫困村逐一安排了“脱贫车间”项目,车间总面积5.7万平方米,全力解决贫困人员家门口就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