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故事:潜心科研教书育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记全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德良教授(图)
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门径直走入大厅,乘上电梯来到三楼的一个拐角处的办公室,一套实验设备被一块巨大的布掩盖着,占了办公室约三分之一的地方,办公桌上放着写满了行程的日历和满满当当的书。这间办公室的主人,1975年出生于湖南祁阳县,有着清瘦的面庞,中等体格,带着黑框眼镜,他就是2016年全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德良教授。
远涉重洋他乡求学,一朝学成归国执教
20世纪80年代,人多地少的湖南农村还没有脱贫。陈德良是家中最小的儿子,父母亲都是农民,家庭十分贫困,直到八岁那年,他才了上小学。陈德良的大哥于1987年上了大学,是当地的第一个大学生。他以大哥为榜样,从小努力学习,学习成绩十分优异,被中南大学矿物工程专业录取。
陈德良大学生活十分充实,他经常与老师交流,并在年级和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在大学的第一年,他由一个胆小、腼腆的农村孩子变成了一个积极参加活动、乐心助人的学生干部。在一次以“道德×文明×成才”为题的全校征文比赛中,陈德良的文章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文章被登到了学校的校报。因为表现优秀,他被发展为年级的第一批共产党员。
湖南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之一,革命先烈辈出。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事迹,使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共产党是这样一个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先进集体,领导我一直不断地前进,我对党从小就十分向往。”陈德良说。
陈德良曾任院团委副书记,年级党支部书记,并且每年都获得奖学金以及三好学生等荣誉。大四时,他被保送到本校本专业继续攻读研究生,谈及在中南大学的生活,陈德良说:“做好现在,掌握好未来,时刻想着超越自己”。
硕士毕业后,老师们希望他留在母校,但“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走走”的想法促使陈德良决定考外校的博士。在深思熟虑之后,陈德良毅然决定跨专业考取中科院高濂教授的博士,即使他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没有任何接触。但他应是花了两个月时间,把所有科目都自学完,并取得了优异的笔试成绩。面试之前,为了能让老师接受自己,陈德良给老师写了一封信,全面的介绍了自己。凭借自己的努力,他获得了面试第一名的好成绩,成功考上了博士。“认真的学习,真诚的沟通,发自内心的渴望,是我考博成功的关键。”陈德良说。
博士阶段是曲折的,专业跨度大,硬件设施简陋。刚进去那一年,陈德良换了三个课题,巨大的压力使曾经萌生了退学的念头,但最终陈德良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博士毕业的时候,陈德良用两年时间做完了三年的课题,发了7篇SCI论文,并且在毕业答辩中拿到了小组的第二名的好成绩。
2005年博士毕业时,有人建议他出国,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投了简历,并且受到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位教授的邀请,去日本攻读博士后。这时,家里已经没有多余的钱;他刚刚组建的家庭,孩子也即将出生,出国面临很大的阻碍。但是妻子的支持使他顶住了压力,最终决定出国。
“我到现在都难以忘记出发那天的情形。”陈德良说。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语言不通 ,心里紧张却含着期待。在日本的两年,他每天早上六点钟出发,晚上十点钟回家 ,路上花费两个小时。为了工作,陈德良从第一个月工资中花了15万日元买了一台电脑,直到现在,那台电脑都放在陈德良的实验室。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陈德良发表了多篇有较大影响力的文章,获得了日本教授的认可。即将学成之时,教授希望他留在日本,但陈德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学习可以在国外,但学成之后一定要回去报效自己的祖国。”毅然选择回国发展。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文人风骨只为科研
回国后,陈德良拒绝了中南大学和中科院的邀请,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作领域。作为一名炎黄子孙,黄河流域的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他,于是他决定到郑州大学工作。
2007年,他正式成为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老师。实习期间工资只有1000多元 ,加上刚从日本回来,身体也不台适应,孩子那时年龄还小也经常生病 ,基本上每个月他都要去医院。
那时,陈德良在北校区组建的实验室也十分简陋,仪器紧缺,但他克服困难,从“零”搭建平台。为了能更好地进行科研工作,他购买了课题组第一台分析电子天平、离心机等。 由于在资金紧缺,不得不向卖仪器的商贩砍价,“现在商贩都跟我成了老熟人,只要有需要就给他打电话。”陈德良笑着说。坐得住冷板凳,潜心工作,陈德良利用后续的申请到的科学基金经费初步建成了“先进陶瓷与精细工艺”实验室,在纳米陶瓷与功能复合材料方向开展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工作。艰苦的条件,陌生的环境,很多朋友觉得陈德良不会留在郑大,但出乎意料,他留下来了。
经过近十年的潜心钻研,陈德良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4项,申获中国发明专利20件在国际刊物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110篇(JCR一区20篇),论文被引1100次。他还获得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等荣誉称号。
严师善友心系学子 一丝不苟辛勤耕耘
陈德亮不仅潜心科研,还十分关心学生的成长。他希望能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希望他们带着知识走出校门。“好多学生来自农村,大一的时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如果老师能在这时候告诉学生大学生活该怎么过,帮学生树立一些关于成才和学业的正确观念,那对学生会有很大帮助的。”但由于每个老师所需要管理的学生太多,学生需要老师帮忙的时候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陈德良向学院和学校建议建立班主任制度,由老师担任班主任,帮助学生疏导问题。2013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始实行班主任制度,陈德亮也担任了2013级本硕连读班的班主任。
陈德良认为,老师跟学生之间应是很好的朋友关系,老师要做学生很好的听众,并且给学生一些中肯的建议。陈德良发现班里有十几个学生挂科后,专门做了一个信息卡,收集学生信息,找到挂科学生给他们分析挂科导致的后果。之后他安排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对挂科学生进行自愿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学习辅导。经过长期的努力,目前挂科学生减少到了3个。“不要让一个同学掉队!”陈德良常常这样说。
在给学生讲道理的时候,空讲道理学生听不进去,于是陈德良就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学生听,用来鼓励他们前行。每次开主题班会的时候,都会组织同学们收集问题,然后开会时解决,力求做到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他说:“我的观点不一定全面,但可以给学生一个参考标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不管是学霸还是学渣,他们的前途都是光明的。”
王棒棒是陈德良所带班级的班长,在问及对于陈老师的印象时,王棒棒说:“陈老师为人友好和善,深受同学们喜爱,但对研究生特别严格。同时,陈老师科研激情很大,经常晚上10点还要开会,十分心细,一点也不马虎!”
陈德良一直教导学生要做一个无愧于时代和社会的人,多年来,他言传身教,竭力发掘学生的能力,他曾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8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3人,其中2人获省优秀学位论文奖、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
不久前,人民网对陈德良进行了采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正是有党的领导,我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了今天的成绩。”多年来,他自觉坚持理论学习,竭力提升自身政治素养,于2015年被评为郑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不久前被评为全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陈德良说,自己的有三个信条,那就是:有大局观、做真实的人、努力承担社会责任。他也用自己的言行恪守自己的信条,贯彻了自己的信仰,为师生们树立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高校教师的形象。(学生记者唐雪娟 撰稿)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德良教授
陈德良教授与自己任班主任班级的本科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