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恩:一位倾力做公益的打工者

17.11.2014  11:17
\ - 总工会
来源: www.hngh.org

今年6月21日,李红恩(右一)和志愿者一起到鲁山县贫困山区看望留守儿童。摄影/记者葛颖

    连日来,李红恩一直处在感动和爱的包围之中,虽说天气转冷,但他内心十分温暖。

    几天前,李红恩在郑州一建筑工地意外受伤,左脚骨折,被紧急送进郑州市骨科医院。躺在病床上的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次受伤住院竟惊动如此众多之人:省红十字会的领导前来探望,老家驻马店的领导专程来郑慰问,社会上素不相识的人一波又一波前来探望,许多志愿者商议着如何留在病房轮流照看……

    李红恩何许人也?一名普通的农民工。为何有这么高的社会关注度?因为他是一名胸怀大爱的志愿者。

  明德修身,不问身份。做一个大爱之人,传播正能量,是这个来自豫南农村的农民工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

  李红恩和成千上万个进城的农民工一样,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但他又与众不同,开启的是一条别样的打工路。

  因非典“结缘”志愿者

  说起李红恩的别样打工经历,时光要倒流到11年前。那时候,33岁的李红恩刚到北京的一个工地上干活,他和工友们就被指派到小汤山工地,每天加班加点,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就盖起了今天远近闻名的小汤山医院。到了该转移干活地点的时候,大家被告知,这里将作为非典病人的治疗基地,希望大家能留下来做志愿者为非典病人服务。

  非典,在今天看来,很多人也许只是当作一段特殊的回忆,然而对于当时的疑似病人大都避之唯恐不及,更别说在他们身边当志愿者了。因此,当时与李红恩一起来的工友得知这一情况后都立即打起背包撤退了,只有李红恩一个人留下来做了志愿者,每天要给非典病人喂水喂饭、清理卫生。

  “当时也不知道志愿者是什么意思,在医院看到很多军人、医生和护士都是跑步救治拉过来的病人,那种场景让我难以忍心离开,在没告诉家人的情况下,我偷偷留了下来。”李红恩说,整整两个月,他都没有离开医院。当时正值7月,要穿着厚厚的隔离服,戴着大口罩,以防被感染,头上和身上捂出了一层痱子,奇痒无比。

  “冒着危险,也很累,但心里却很踏实。”这便是李红恩第一次尝试作为一名志愿者的感受。那次经历后,李红恩真正了解了“志愿者”的含义。他决定要一边打工一边利用空余时间做一名志愿者。之后他在河南省红十字会登记注册,成了一名真正的志愿者。

  10年累计献出10遍全身血量

  当了志愿者后的李红恩,在工友们的眼里算是傻到家了。他只是一个农民工,出来就是为了挣钱,一天不干就一天不挣钱,而他经常去参加红十字会的一些活动,有活走不开,就让工友代班,当天工钱也归工友所有。“出去跑不挣钱还得倒贴一些费用,换回一些红本本有啥用啊,不能吃不能喝的。”虽然工友们这样劝他,但其中的缘由只有李红恩自己知道,从抗震救灾、人道救助、无偿献血、红十字精神传播,每一次都让他感觉自己收获很多。

  “刚开始成为志愿者时,感觉自己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一技之长,做不了什么心理辅导老师和急救员,但是我经常在工地干活,体质特别好,可以经常献血,就想借这个优势当好一名无偿献血宣传志愿者。”李红恩告诉记者,献血已经成了他的一种习惯,基本上每个月他都会抽空走进献血屋或者献血车。10多年来,他累计无偿献血3.8万毫升。一个成年人的体内正常血量一般是4000毫升,李红恩相当于献出10遍全身的血量。他多次获得国家、省无偿献血金奖及优秀红十字志愿者称号。

  “自己一个人献血再多都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多点人行动起来才更有意义。”李红恩每次去采血点献血都不忘记拿起宣传资料“以身作则”地给大家讲解无偿献血方面的知识。他不仅在采血点宣传,和工友们没活干一起休息时,也经常自己想法出题让大家从宣传单上找答案进行有奖答题,奖品虽小,但都是他自掏腰包准备的。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随身携带的黑色挎包里,经常装着一些无偿献血手册、捐献造血干细胞常识宣传单和小礼品。

  而今,经过多年的志愿者经历,李红恩已不再只满足于做好“无偿献血志愿者”,现在对艾滋病预防的讲解、急救知识的传播、人道救助的宣传……李红恩都可谓志愿者圈里的“老师”“红人”。圈里人都知道,这位普通农民工的“走红”,不是因为他干了多么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他在平凡的打工路上把自己的力量一点一滴奉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使在自己最困难的情况下也想着如何去帮助别人。

  连续5年资助贫困女孩

  “昨天你从老家借来的钱别急着都交给医院,先拿出300元给一个小女孩汇过去,她还等着钱买学习用品呢。”2011年年底的一天,重达6吨的塔吊突然垂直落下,将正在干活的李红恩右半边肋骨砸断5根。从老家匆匆赶来的妻子正拿着交费单为他的住院费发愁时,李红恩却对妻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什么小女孩?你自己都‘泥菩萨过河了’,怎么还要给别人寄钱?”原来,2009年的时候,李红恩在电视上“认识”了焦作一个叫张凤的小女孩。

  “那年她才13岁,父亲去世,母亲受到刺激得了间歇性精神病,非常可怜。”李红恩回忆说,电视中小女孩那种渴求上学的眼神让他难以放下,他第一时间向张凤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向张凤承诺,每个月不管他打工挣多少钱,都会拿出100元打到张凤的账户上,一直到她18岁。这些年,李红恩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承诺,即使在自己治疗费都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他仍然让妻子给她汇过去3个月的生活费。直到今年9月份,张凤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这项爱心资助才算结束。为了能给更多的像张凤一样的人送去关爱,李红恩从2009年开始,专门在银行开了一个“账户”,要求自己领到工钱后先去存一部分,少则300元,多则500元、600元,挣的少了,其他方面多省省,但一定要存,上面的钱只能用于帮助他人或者捐款。

  如今,完成了对张凤资助后的李红恩,前一阵子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承诺:资助鲁山县马楼乡与70多岁奶奶相依为命的9岁小女孩,每月100元,直到她大学毕业……

  受伤前一天还给一贫困山村送慰问物资

  对于西平县师灵镇敬老院来说,李红恩算是这里特殊的一员,每次回家,他都会给老人带上从城里买来的“零食”去每一个房间里坐坐,陪他们唠嗑解闷,遇到身体不舒服的老人,他会嘘寒问暖、端水送药,老人们都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今年7月份,回家抗旱的李红恩再次来到敬老院,发现有13个老人的房间里还没有电视机。“晚上睡不着可想看会儿电视,想看‘梨园春’。”老人们的话让这个孝顺的“儿子”返城后难以安心干活。他想,得让老人有电视看。“老人想看电视,但对电视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看就行,哪怕是黑白的也可以,城市家庭里电视更新得比较快,谁家有用不着的电视机看能不能卖给我?”他的这一想法在一家媒体报道后,接到了很多爱心家庭的电话,更有一个爱心人士自己掏钱买了13台新的电视机,开车直接送到敬老院……

  李红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只要看到别人有需要、有困难,他就会随时抛洒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已成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去年6月份,在郑州市南三环一工地上,正在干活的李红恩看到一个洒水车翻车,不顾被车砸中的危险,他一脚踹开车门,并大呼救人。由于学过急救知识,他快速帮司机包扎止血,为医生的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才使其避免了生命危险。几天后,工地负责人通过其他工人打听到李红恩,送来2000元钱表示感谢,李红恩说什么都不要,可那人丢下钱就走。第二天李红恩拿上这些钱并买些礼品跑到医院去看望了受伤的司机。

  今年暑假的一天晚上8点多钟,下班的李红恩走到郑州帝湖花园附近时,五个十三四岁的小男孩一起飙自行车撞在了一起,都不同程度受了伤,却不敢告诉家人。看到无助的他们,李红恩没来得及问太多,就和朋友一起把他们送进医院,并替他们交了800元住院费,入院手续办好已是晚上11点多钟。“800元虽不多,但他诠释的是一个农民工的善良,是一种暖暖的社会温情。”当时接诊的医生这样评价李红恩的行为。

  这次在工地受伤,李红恩也体会到了来自身边的温暖和多方的帮助,工友们和志愿者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由于他母亲已80多岁,妻子一个人在家除了种田还要照顾母亲和上学的儿子,这次住院他没敢告诉家人,在医院的这些日子都是志愿者朋友轮流照看,无论工作多忙,他们都会过来,让他在病床上不受一点儿委屈。

  “红恩受伤了,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一点儿都不相信,因为22日他还和我一起到鲁山县贫困山区杨家村送慰问物资。”志愿者张菊告诉记者,由于一些物资非常重,又赶上周末,缺少人手,李红恩知道这个情况后要求一起去。为了帮助装车,当天早上5点多李红恩就从郑州西区骑电车跑到东区。到了杨家庄他又把物资卸下来并到村子里的小学看望那里的孩子,一直忙到下午4点多才从山区返回,到达郑州已是晚上8点多钟。

  “公益事业的路还很长,我还想做很多事情。”躺在病床上的李红恩想到自己心中的公益梦,依然非常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