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杂技十天之内连夺两金 道具革新挖掘新可能如何留住杂技人才

12.11.2017  09:34

前不久,河南杂技接连斩获国内国际两项大奖的消息,似乎没有在社会上掀起多大涟漪。“呼声大,雨点小”折射的正是河南杂技发展现状。近年来,全国杂技界不断传出“狼来了”的声音,这个在国际赛场摘金夺银最多,也最艰苦的艺术门类,充满了危机意识。

身处演艺市场的大繁荣时期,作为河南重要文化名片的杂技却并没有分到应得的市场蛋糕。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已经许久没有观看过现代杂技演出,杂技甚至成了怀旧记忆中的片段。其实,河南杂技依然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后备人才雄厚,节目创作力旺盛,只是杂技基础优势如何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这一难题亟待破解。

时代变了,杂技早已从街头杂耍发展为剧场艺术,不仅要“高难险”,也追求“新奇巧”,从技术到艺术的涅槃之路,河南杂技已经在路上。

1

十天之内河南杂技连夺两金

11月5日傍晚,大河报记者走进濮阳市水秀国际大剧院的后台接待室,一眼便看到了荣誉墙最显眼位置摆放的金菊奖、金狮奖两座奖杯,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当演艺团团长张峰小心取下向记者介绍时,几位刚下舞台的杂技演员也赶来围观,并捧起奖杯合影发朋友圈。

一个多月前,凭借杂技节目《侠·义——蹦床技巧》,河南省杂技集团在短短十天时间里,先后在第十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杂技比赛、第十六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连夺两金。前者是中国杂技界最高奖,这是我省杂技界首次荣获金菊奖杂技节目奖这一殊荣;后者是该团队首次参加这个世界杂技交流盛会,便与俄罗斯、蒙古和朝鲜的选手一道荣膺最高奖,代表了中国杂技最高水平。

在这个节目中,18位年轻小伙在3块可移动的石山墙上飞檐走壁,通过蹦床,演员能弹跳到10米高空,服装、音乐、舞美等均展示出强烈的“中国风”,年轻人身上那种侠义气质的释放和处在生命上升状态下的英姿勃发也令人热血沸腾,美感和观赏性十足。

“近年来,国内外的优秀杂技节目在追求美感和创新上都有了很大进步,所以最初设计时,我们想构思一个有中原特色的杂技节目。武术同杂技一样是河南的文化名片,便设想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火花。”演艺团团长张峰说,杂技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与武术界“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是相通的,所以选择以“侠义”为切入点,表现青年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奋发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和完善自我、报国济世的人文情怀。

对于一个杂技节目来说,技巧的创新是核心。谈到突破,张峰一连说出了“抖轿子后空翻三周半压网上手”“双倒踹180度越墙”等新创的高难度技巧名称,单从这一长串文字就能感受到每一个动作的难度系数,展现在舞台上便是带给观众惊险刺激的感受。

范鹏杰是节目中表演“双倒踹180度越墙”动作的两位杂技演员之一,由于动作属于独创,也可以说他是全世界能表演这个动作的两人之一。蹦床属于借力,肢体容易失控,受伤在所难免,他在一次腾空而起后,膝盖就磕伤了鼻子。

节目的亮点之一“越墙”技巧就不知经历多少次尝试。三块石山墙中间有两个蹦床,演员要从第一块石墙跳下落在蹦床上,然后跃起飞越中间石墙,落在另一个蹦床上,再次弹起平稳站上第三块石墙上,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W曲线。中间石墙的高度和厚度决定了动作难度和节目的震撼程度,排练时通过点滴分寸的逐级加码,探索演员所能达到的最大极限。

而在“做到”与“保范”之间还差着一点“火候”。“保范”是杂技演员常用的术语,指的是在练会技巧动作后,通过持续不断的训练让身体机能适应动作,确保随时踏上舞台都能一举成功。舞台上片刻的“越墙”技巧动作,范鹏杰练习了三个月。

一个获奖杂技节目虽然并不能展现河南杂技发展的全貌,却可以提供给人们了解河南杂技发展脉络的一个“解剖麻雀”的样本。

2

道具革新挖掘新可能

蹦床一直是河南省杂技集团的保留项目,早在2001年,濮阳杂技《龙腾虎跃——蹦床爬杆》就获得首届中国杂技艺术节唯一创新金奖。而梳理最近十几年来蹦床杂技的道具演变,可以从中窥探杂技变迁的脉络。教练周琳辉总结说,蹦床分别与爬杆、钻圈结合,打造出了蹦床爬杆、蹦床钻圈等杂技节目,此次获奖杂技节目蹦床上墙,则是将固定蹦床改造为移动式道具,将技巧展现从平面到立体化、多元化。

“不同时期人们会随着道具的革新,而对技巧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提高,一系列蹦床节目都是对蹦、空翻技巧的发展和突破。”66岁的濮阳市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建生告诉大河报记者,蹦床道具在传统杂技中并没有,而是从体育项目中引入,但爬杆、钻圈则是老项目,老项目与新道具结合,可以碰出很多新节目。

濮阳市华龙区东北庄村是全国闻名的杂技之乡,与河北吴桥并称为中国杂技“南北两故里”。来到村里,村民家的院墙上彩绘着顶碗、踢碗、椅技、转碟、空竹等传统杂技表演的场景。村民兴起时会随手拿起锅碗瓢盆、锄头农具作为道具露上一手。位于村口的中原杂技博物馆诉说着杂技的前世今生,馆中有一个传统杂技项目“蹬缸”雕塑,如今这个老杂技只剩极少数人会表演了,但“蹬技”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新道具。

周一是河南省杂技集团演员的休息日,但在11月6日上午的排练厅里,18岁的郭利利正躺在垫子上,和其他5位杂技演员一起加班训练“蹬球”的新技巧——双手和双脚同时蹬起、抛起5个球,并且实现在手脚之间自如切换。“别以为蹬球难度不如蹬缸,我从蹬一个球到四个球练习了一年多。”她说,用脚蹬球是“蹬技”的一种延伸,轻巧的皮球替代沉重的大缸是对现代舞台的适应。虽然训练使用的是篮球,但在杂技剧《水秀》的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则是夜光球,配合着舞美灯光,视觉更为梦幻。

每周末在濮阳演出四场的杂技剧《水秀》最能展现杂技道具的革新。这台剧目首创水陆空三栖活动舞台,在杂技表演中加入了声、光、电、全息投影、全屏飞幕等现代科技元素,拥有了威亚、跳板、LED演出服、空中钢丝、蹦床、水鼓等多种道具,让演出更为酷炫。

在本届吴桥杂技节中,张峰就注意到很多节目呈现出杂技与科技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比如保加利亚《魔屏——魔术》,一位演员与舞台中间屏幕上的演员互动表演,一真一假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让人惊叹“科技改变艺术”。中国台北的《扯林至尊》,同样对道具进行了改造,在空竹上安装轴承提高转速,加装通体彩灯营造绚丽视觉效果。

近年来一直从事杂技理论研究的张建生认为,杂技的基本功无外乎腰功、腿功、倒立和跟斗等,因而杂技的技巧动作发展每往前前进一步已经非常困难,现代杂技的很多技巧接近了人体极限,到了技巧的“瓶颈”,但是人与道具的结合、技巧的形式创新,依然有很大可能性值得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