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郑州一位机器人手术大夫是如何“工作”的
一直想去探秘河南省唯一一台手术机器人。
省财政支持购买单价近2500万元的“达芬奇”牌手术机器人,去年10月正式落户郑大一附院。11月25日,记者跟随郑大一附院泌尿外科六病区主任张雪培教授一睹机器人手术的过程。
被“推迟”的机器人手术
当天9:00,当记者来到郑大一附院2号病房楼时,张主任正带着医生查房。
查房完毕并看完所有片子,已是9:45。张雪培匆忙下楼,来到位于病房楼三层的手术室。
就在我以为要见到传闻中的机器人时,张雪培却带我来到了肝胆外科的一个手术室。一位46岁的患者,胆囊肿瘤合并左侧肾上腺肿瘤要切除,他要来这里会诊一下。
这是一台腹腔镜下的手术。手术医生抬头看着上方的液晶屏幕,通过插入患者腹部管道的器械在寻找着肿瘤的影子。一会儿剥开,一会儿凝血,不到10分钟,一个约有三分之一拳头大、椭圆形的黄色肿瘤裸露出来,剥离、打包、牵引,随着一根小小的细绳,张雪培把肿瘤从患者腹部拉上来。
机器人手术在催促了,但张雪培半路上又被妇科三病区的大夫拦截住。一位来自豫西的女患者,手术正进行到关键时刻,需要“支援”。
离开妇产科手术室,张雪培这才踏进自己科室的病房,这里正在进行一台腹腔镜下左侧肾上腺切除术。看到手术进展缓慢,张雪培干脆自己亲自上阵。
忙完3台手术,时针已指向11:30,张雪培终于来到机器人手术室。
比机器人还忙的张主任
走进机器人手术室,记者终于见到了达芬奇机器人的实物——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边是主刀医生的操作主控台;一边是进行手术操作的机械臂以及前端的手术器械,中间通过线路连接。
坐到操作主控台前,张雪培双眼紧贴操作屏幕。通过这里,他可以看到患者手术部位立体三维的图像,而通过人工操控机器人手臂前端的手术器械,就可以进行手术了。
“机器人手术主要适合比较深的患病部位以及组织较复杂的部位,它的视野最大可以达到10倍的三维立体放大效果,手术器械可以实现360度的灵活操作。”张雪培说。
在手术室的屏幕上,患者的手术部位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只见张雪培操控下的机器人超声刀及双极钳左右开工,半个多小时后,成功将75岁患者的病变部位切除。
13:00,走下手术台的张雪培来到食堂,简单吃了两口,就奔向下一台手术。
“张主任累计机器人手术数量达200多台,在全国都能排到前十位。”达芬奇手术室护士小魏对记者说,“这一天,达芬奇机器人一共有3台手术,而张主任一共有13台手术。”
不方便打扰张主任,记者又找其他人进行了一些采访。凌晨快一点,张雪培教授发来一条语音微信,说他手术刚刚忙完。微信里,能听到他深夜走在路上的风特别大。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