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机制 辽宁鞍山开发园区彰显活力

16.07.2015  03:47

      今年以来,辽宁鞍山市各开发园区大项目相继开工,好戏连台,成为全市最具活力的经济主战场。

      成为转型升级突破口

      “开发园区的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事关鞍山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鞍山市委、市政府经过全面审视、战略思考后,确立统筹全市经济资源,将原有的开发园区整合为18个,做到每个城区、县(市)至少有一个开发园区,每个开发园区至少有一个特色明晰的主导产业,形成城区和县域开发园区均衡布局、三次产业集聚发展的新格局。

      开发园区既包括工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农业园区,也包括旅游园区及新城新市镇。实行开发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对鞍山意义重大。新兴产业“提速”升级、传统支柱产业“提质”升级、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如今在鞍山,产业升级的好戏在被赋予独立事权、财权、人权的18个开发园区里精彩上演。由于体制新、机制活、自主权力大,各开发园区大展身手,担当起全市转型升级突破口和经济发展龙头的重任。今年一季度,鞍山市开发园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实际利用内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全市半壁江山,贡献率持续攀升。

      简政放权激发园区活力

      鞍山市把开发园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导区,大力推进以下放行政审批权、财政管理权、岗位聘用权和强化绩效考评为主要内容的“三放权一考评”园区改革模式。继2013年向省级以上开发区下放54项市级管理权限后,2014年又向县(区)开发园区下放市级管理权47项,现在园区就可以实现项目的立项、审批、建设,并建立了独立的园区财政机构,实现封闭收支管理。同时各开发园区可依岗聘任人员,两年来共吸引450余名优秀管理人才加盟。

      有充分的权力下放,也有严格的绩效考核,做到“放”“管”有机结合。鞍山市定期考评各开发园区的指标增速和计划完成进度,并设立资金奖励和末位退出、责任追究退出等制度,使得开发园区人人既有动力又有压力。

      全新的体制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园区活力,18个开发园区成为鞍山谋发展的领头羊,稳增长的主力军,调结构的示范区和促改革的动力源。主要表现为:一是激光、高端阀门、精细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飞猛进。位于鞍山高新区的辽宁激光科技产业园,从零起步,仅用3年时间,累计注册企业超过200户,有俊达显示器等90余个项目达产,现已成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二是钢铁、装备制造、矿产品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优化升级。在辽宁海城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随着北京利尔镁制品深加工等优质项目相继竣工,当初单纯生产镁耐火初级产品的园区,正迈向镁合金、镁建材、镁化工等精深加工的千亿元菱镁新材料产业集群。三是服务业加速发展。在海城经济开发区,总投资110亿元的海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等数十个超亿元大项目建设正酣,一个沿沈大高速公路两侧,涉及服装、箱包、小商品等多类型的40平方公里专业市场集中区正加速崛起。同时,依托专业市场,引导电子商务良性发展,海城正努力打造“中国北方电商第一县”。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新集群大大提升产业品质,成为新常态下鞍山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鞍山经信委负责人表示,鞍山要积极争取国家级开发区资格,提升鞍山经济开发区定位,拓宽融资渠道,为开发区发展搭建更大舞台,提供更大动力。要在大力推进达道湾新城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强做优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推进提质升级

      今年鞍山的具体发展目标是,深入推进工业“提质”升级。提高资源型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钢铁、菱镁等优势资源精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推进激光科技、高端阀门、精细化工、健康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推进航天特种泵阀产业园、中科化工煤焦油、海龙重工机械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落实促进激光产业发展30条政策,设立5亿元激光产业发展资金,加速发展光电信息、四代移动、终端触屏等产品,引进产业配套企业,打造激光科技全产业链;全面建成光通信园、电源园、哈工大工业园等园区,力争全年入驻企业80家。大力发展轻工业,加速推进台安安井、鞍山元首、青岛啤酒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竣工达产。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

      鞍山经信委负责人表示,鞍山市经信委和经济开发区广大干部职工要团结一心、凝心聚力,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工作干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努力把鞍山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市经济转型、科学发展的排头兵,为加快建设“五个鞍山”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