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丢农村底蕴 辽宁大学与本山不再继续合作

25.06.2015  16:17

赵本山资料图

  6月8日,辽宁大学发出官方文件称,“自2015年5月31日起,原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更名为辽宁大学艺术学院”。辽宁大学给出的解释是,辽宁大学与赵本山的合作期已满,学校选择不再继续合作。

  这个2004年成立的学院,因有赵本山这个金字招牌,自成立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合作期间,学院培养的一些学生成为热播乡村剧《马大帅》《乡村爱情故事》的演员,这无疑增加了该学院的魅力和知名度。此次校方选择不再合作,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二十多年来赵本山所主导的喜剧艺术的讨论。

  近日,在以关注农村、理解农村为旨的北京农孵沙龙上,主题为“农民是如何被喜剧化的”学术沙龙就农民喜剧化问题展开讨论。在研讨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所长、研究员祝东力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形象的代言人是书写创业史的梁生宝,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移形变貌,再度亮相的时候,农民形象的代言人变成了赵本山。

  底层、喜剧,无疑是赵本山最好的代名词。在辽宁大学关于“区域文化与辽宁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课题中也提到,这种来自底层和民间的气息为当下的中国观众创造了一种亲切和安稳的气氛,让他们对自己庸常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一种认同感。

  不管是刘老根、马大帅等农民形象,还是真实的东北农村的生活场景,又或者是“二人转”式的插科打诨,都体现出了一种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间文化的特征。喜剧化的处理方式规避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也放弃了对生活本质的透视和揭示。

  祝东力认为,赵本山的喜剧化风格,农民一方面作为落伍于时代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又小黠小坏。这样,他扮演的人物,一方面很卑微,另一方面又不值得同情,结果就成了不会产生痛感,也不必给予人道同情的纯粹的喜剧对象。

  赵本山显然明白,逗乐观众才是演出的最主要目标。“观众爱看”“为大众服务”一直是他的口头禅。“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学习也累,生活也累,所以对喜剧要求简单了,他们不想在看的过程中分析这个分析那个,笑就是笑,一句话也许就笑了”。赵本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道。

  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肢体、无底线的自嘲、相互的揶揄讽刺,都成为赵氏喜剧逗乐观众简单粗暴却有效的元素。

   赵氏喜剧的“没落

  无论对于小品还是影视作品,不管外界的评价如何,都没有影响赵本山喜剧版图的扩张。2004年,本山传媒与辽宁大学合作成立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赵本山的喜剧艺术走进了高等教育的殿堂。

  而在广泛的大众层面,人们更需要面向一个喜剧化的场景。祝东力表示,这个喜剧化的场景一定属于社会底层,因而一定是中国农村或者包含着农村。上世纪90年代以来,赵本山、范伟、高秀敏、潘长江等笑星一路走红,绝非偶然,归根结底,他们是当代社会变迁的产物。

  对此,梁鸿认为,被喜剧化的农民,并不是真正的农民形象。中国的农民一直是处于比较弱势的群体,这是他们的真实状态,大部分的作家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笔,把农民的生存状态,尽可能深刻地表达出来。但是她强调,就农民自身而言,肯定愿意选择一点快乐的东西,不愿意让自己更加的悲苦,这是人性的自然取向。

  赵本山的喜剧艺术畅行二十多年后,农村和当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赵本山的喜剧艺术却难有新的突破。肖鹰表示,赵本山其实有一个转化过程,2000年以前的赵本山来自田间地头,有他独特的生活体验,表现出了民间艺术的幽默机智,还有一定的批评性。但是赵本山很快从一个淳朴表演艺术家变成了一个文化商人,他的艺术生涯走向了商业附庸,把央视春晚(在线观看)舞台变成营销刘老根大舞台的一个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薛晋文称,从农村剧肩负的社会责任、艺术使命和审美理想层面而言,《乡村爱情》系列农村剧显得十分单薄和过于浮泛,不足以引领中国农村剧创作的前进方向,不足以体现农村剧艺术的高端品质,难以代表和彰显农村剧的真正艺术品格和审美价值,这抑或是质疑声不绝于耳的深层原委所在。

  肖鹰直言不讳地指出,赵本山作为演艺界和众多媒体追捧、推崇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现在已过时。赵本山被拒之门外,就是拒绝把传统曲艺“二人转”变成市场奴隶的信号,换句话说,赵本山时代要结束了。

编辑:王静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