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郑州科技创新咋布局?

15.08.2022  19:45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田育臣

8月15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从郑州市政府办公厅获悉,郑州市下发《郑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按照该规划,郑州市将建设“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的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引领带动郑州市的创新协调发展,打造全国领先的创新型城市。

◆家底:全市有120万名在校大学生,居全国第三

截至2020年底,郑州市有65所普通高校、134家科研院所;119.83万名高校在校大学生(含研究生),居全国第三位;2922家高新技术企业,7846家科技型企业。

创新平台方面,郑州市共有各级各类研发平台3680个,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56个,新型研发机构43家。

2020年,郑州市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达276.7亿元,专利授权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为50224件和16.7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2.8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60%。“十三五”期间,全市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1项。

◆目标: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1万家,科技型企业2万家

按照规划,到2025年,郑州市力争在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实现新突破,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9个,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3%,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0家,科技型企业达20000家,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取得新成效。在优势产业领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0%。

◆郑州支持郑州大学建设超短超强激光平台

按照规划,郑州市将高标准建设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打造国家实验室“储备力量”。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网络空间先进防御、极端材料、动物免疫等领域,鼓励高校院所谋划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超硬材料磨具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及仪器设施资源向社会开放。

同时,郑州市将支持郑州大学建设超短超强激光平台,鼓励高校院所牵头谋划新一代正负电子对撞机、量子信息技术基础支撑平台、优势农业种质资源库、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成功落地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支持。聚焦高端装备、信息科学、生命健康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生态建设专项,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作用。

在隧道掘进装备、超硬材料、作物育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领域,郑州市将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布局建设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推动地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智能传感器(MEMS)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黄河水沙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支持华为、阿里等行业龙头企业在郑建设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围绕新能源及网联汽车等10个新兴产业链、装备制造等5个传统产业链,共建以应用为导向、与产业配套的行业研究院。

在高校院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郑州市将深入推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鼓励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创建一流学科、打造优势特色学科。引导有条件的高校建设未来技术学院,设立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等地方特色产业学科。

◆省科学院建成国际知名创新高地标志性工程

郑州市将把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作为建设国际知名创新高地的标志性工程,打造贯通产学研用的新型研发机构,示范带动全市各类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加快省科学院在空间布局、人才机制、政策服务、创新体系、金融资本、管理队伍等方面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推进。面向全国集聚创新要素,放眼全球开展科研合作,打造集聚一流创新团队的人才中心,建设高端协同创新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平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打造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的开放式创新体系,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同时,郑州市将推动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郑州中科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工程化试验平台;优化完善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管理办法,推行“研究院+运营公司”建设运营模式,进一步激发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活力。

郑州将支持企业组建场景创新实验室,围绕氢能源汽车电池、智能传感器、北斗+时空大数据、区块链金融安全、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开展场景实测,验证商业模型。推进郑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试验区建设,围绕智能物流、智能制造、智慧农业应用、智慧城市等领域,征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需求,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举办场景大赛、场景发布大会、场景技术论坛等活动,引导优质创新型企业发挥自身技术创新优势,参与创新场景建设。推动应用场景建设中验证成功的创新产品(服务)在全市推广,加快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空间布局: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

按照规划,郑州市将按照“全域统筹、重点突出、协同联动、科产城融合”的布局理念,构建“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的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引领带动全市创新协调发展,打造全国领先的创新型城市。

◆关键词:沿黄科创带

其中,以自创区为引领,以中原科技城为带动,沿黄河生态走廊,串联智能传感谷、金水科教园区、智慧岛、鲲鹏小镇等关键创新节点,聚焦创新研发、产业孵化、教育科研、科技服务等功能,打造沿黄科创带。以沿黄科创带作为“十四五”时期郑州市重大科技创新布局和新兴产业培育的主要承载区。

◆关键词:中原科技城

推动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促进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在空间布局、政策支撑、服务保障等方面有机衔接;将中原科技城纳入省级战略统筹,建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未来科技研究+中试+成果转化”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的综合研发功能区,将其建设打造成为“科技、智慧之城”、“宜居、生态之城”和“集约高效之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城。

◆关键词:国家自创区

发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片区的创新引领示范作用和先行先试的优势,建设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培育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关键词:“两翼”驱动

按照规划,郑州将依托航空港区、郑东新区、经开区、高新区和32个核心板块、省级开发区等平台,加强区域板块创新联动,形成“四梁八柱”有力支撑的创新东西“两翼”。

即:以郑东新区为引领,联动郑州航空港区、郑州经开区、新郑市、中牟县,提升产学研协作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承接能力,打造东部产业协同创新片区。以郑州高新区为龙头,重点联动中原区,辐射带动荥阳市、巩义市、上街区,打造西部科技创新辐射片区。

◆关键词:老城区提质发展

同时,鼓励二七区、中原区、管城回族区、惠济区、上街区等老城区提质发展,建设现代新城区。推进荥阳市、巩义市、新郑市、新密市、中牟县、登封市等县(市)转型升级,打造县域创新型产业集群。以省级开发区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择优遴选若干区县(市)科技园区纳入自创区辐射点,共享省市支持自创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和专项资金扶持,推进省级开发区二次创业、提档升级。

老城区如何提质发展?该规划提到,老城区提质发展要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布局创意、设计和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区域商务总部聚集区,建设企业总部集群;结合旧城改造、城市更新,支持老城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打造创新创业社区,全面推动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工业发展。

县(市)如何转型升级?推动县(市)与高校院所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布局文化旅游等业态,促进资源型县(市)转型发展;鼓励创新资源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色突出的开发区建设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

◆关键词:郑开科创走廊

规划提到,郑州要加快推动郑州都市圈创新一体化发展,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都市圈等战略,发挥郑州的科技资源密集优势,辐射带动洛阳、新乡、许昌、开封等城市增强创新能力。加快推动郑开科创走廊建设发展,加快沿G4农业科技创新廊道和G30未来产业创新带协同发展。鼓励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及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省实验室等一流创新平台,面向都市圈范围内的企业提供服务、开展技术合作,探索建设异地分中心、分基地。

同时,按照“总部+基地”,主动向开封、洛阳、新乡、许昌等城市,外溢汽车零部件组装、传统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基地生产环节,构建跨区域产业协同链条。

何为郑开科创走廊?即以郑开科学大道为轴线,以中原科技城为龙头,以白沙科学谷、西湖数字湾、中原数据湖为主要节点,推进郑州高新区、金水科教园区、龙子湖高校园区、开封职教园区联动发展,建设百里创新创业长廊,集聚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顶尖创新人才及创新领军企业,营造技术、人才、资本等集成协同的一流创新生态,高水平支撑郑开同城化发展。

【责任编辑:孙晓艳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