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许昌市文化事业发展势头强劲

14.04.2015  11:25

十二五”是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许昌市紧抓文化大发展时机,结合许昌特色,扎实开展文化活动,使许昌市文化事业发展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是艺术精品生产取得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后创作《花乡曲》《七品清莲》《中原警事》《城里媳妇》《清水湾》等大戏剧本34部,《换楼》《心病》《珠宝店里》《报账风波》等小戏、小品90多个,创作拍摄了电影《拉荆芭》《画圣》《石头的故事》《家亦有道》,电视剧《窑变》等18部影视作品。连续举办大型音舞史诗剧《魏武挥鞭》、大型文艺晚会《许君以昌》、美国鲁拉华盛顿现代舞蹈团文化交流演出、中青年戏曲演员表演大赛、许昌市第六届戏剧大赛、“许昌杯”黄河戏剧奖大赛等各类赛事活动10多次。积极参加国家和省重大艺术赛事活动,小品《乡村趣事》荣获第七届CCTV小品大赛三等奖,小品《局长家事》荣获全国群星奖,小品《时尚生活》、《草原圣地》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金奖,电视连续剧《山里的汉子》、戏剧《七品青莲》、广播剧《今生我们共用一双手》荣获河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歌曲《小村人的婚礼》荣获全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五年来,我市共获省级以上文艺奖项151项。组织开展了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5000多场,满足了农民群众的看戏需求,繁荣了许昌的戏曲文化。

二是社会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相继建成了许昌市博物馆、市图书馆、禹州市钧官窑址博物馆、钧瓷窑炉博物馆、许昌市少儿图书馆、许昌塔文化博物馆、禹州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一批大型文化场馆。许昌市博物馆《许之昌――许昌历史文化陈列》荣获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禹州钧官窑遗址博物馆成功加挂“河南古陶瓷博物馆”牌子,成为了我市首家以“河南”冠名的博物馆。许昌塔文化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座以研究展示塔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许昌县文化中心、襄城县文博中心等一批在建的大型公共文化场馆正在扎实推进。积极争取国家、省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建成了7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310个农家书屋、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2223个基层服务点,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的全覆盖;深入开展文化创建活动,禹州市褚河镇蒋庄村农家书屋荣获“全国示范农家书屋”荣誉称号,鄢陵县支中心被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鄢陵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先进县,5个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5个乡镇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8个乡镇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市群众艺术馆、鄢陵县文化馆、禹州市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禹州市神垕镇、鸿畅镇分别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许昌市图书馆、禹州市图书馆、鄢陵县图书馆、许昌市群众艺术馆、许昌县文化馆被省文化厅表彰为河南省先进公共图书馆和先进文化馆。“百姓剧场”、“许昌市图书流动服务项目”被省文化厅表彰为“群星奖”优秀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鄢陵县文化馆被文化部表彰为“2012年农民工文化服务示范项目”,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文化单位。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持继举办了“舞台艺术送农民”、 “百城万场”和“欢乐中原•和谐许昌”广场文化活动等全市性群众文化活动。五年来,我市连续在“双节”期间,举办了新年音乐会、许昌市民间文化艺术大赛、撞钟祈祷活动、新春笔会、戏曲名家演唱会、莲城大戏苑等30多项大型文化活动,为全市人民送去了丰厚的节日文化大餐,营造了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文化氛围。积极参与举办了三国文化旅游周、中医药文化节、风筝文化节、腊梅文化节、杜寨书会等独具特色的大型文化节会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我市社会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2012年,依托市群艺馆多功能小剧场,组织举办了“周末百姓剧场”演出季活动,目前已演出180多场,社会反响强烈,深受群众喜爱。深入推进免费开放工作,全市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现了免费开放,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三是文化遗产保护再上新台阶。 深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组织开展了《许昌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展》、《许昌市基本建设文物保护成果展》、《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等15次集中宣传和下县巡展活动;较好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登记文物点3812处,普查质量和成果名列全省前列。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顺利推进,完成全市国有单位馆藏可移动文物认定、鉴定、定级工作;加强文物保护维修,完成了长葛市泰山庙大殿、襄城县乾明寺照壁等33处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扎实开展文物晋级申报工作,许昌关帝庙等16处文物古迹被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国保”数量由原来的7处跃升至23处。积极配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了对禹州市神垕镇钧窑址、小吕乡吕西墓群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在神垕镇钧窑址揭露了一处分布密集的金、元、明时期的瓷窑群,发现窑炉15座,及澄泥池、灰坑等,出土大量瓷片,在吕西墓地发现了西周时期的“甲字形”墓葬,取得了丰硕成果。加强地下文物调查勘探工作,在对市区华豫樽置业广场项目考古勘探中,发现了一处距今7000年~5000年的大型仰韶文化遗址,该遗址面积4.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文化层堆积丰厚,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和科研价值。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市共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非遗项目22项、市级非遗项目5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3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87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2个(禹州星航钧瓷有限公司钧瓷窑炉博物馆、禹州市宇航瓷业有限公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 (禹州青山药业、大宋官窑瓷业、孔家钧窑、周家钧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1个( 苗家钧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杨志钧窑、星航钧窑),禹州市星航钧窑被文化部命名为钧瓷艺术科研基地,国家级非遗项目《钧瓷烧制技艺》成功列入2013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备选名单,我市非遗保护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

四是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健康发展。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积极推行五项长效管理机制,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一是严格准入机制,把好“准入关”,建立公开、透明、公平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依法审批文化经营项目,实行大厅一站式服务。二是完善联动机制,协调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加强部门横向沟通,及时互通检查信息,建立了快速反应联动机制,提高了综合执法水平。三是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12318、110等举报电话的作用,认真办理群众举报,做到有报必查并及时反馈查处结果。四是培育自律机制,发挥行业协会“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有效抵制无序竞争,规范经营活动,促进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五是建立培训机制,每年定期对文化行政执法人员和文化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先后培训执法人员500余人次,文化从业人员5000余人次。六是强化监管机制,先后开展了“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印刷复制业专项整治、网吧专项整治、反盗版天天行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等专项行动40余次。通过加强管理,规范经营,我市已逐步形成了演出、娱乐、音像、图书、电影、网络文化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文化部门先后荣获河南省“扫黄打非”、新闻出版(版权)管理、农家书屋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五是文化产业步伐坚实。 2012年对全市专业文艺院团进行改革,6个县级剧团均以撤销、划转的形式完成了改革任务,许昌市豫剧团、许昌市曲剧团、许昌市越调剧团合并为副县级规格的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加挂“许昌市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牌子;制定了《许昌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工作方案(初稿)》等文件,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依据;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有关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精心策划包装了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围绕“三国(曹魏)文化、钧瓷文化、生态文化”三张文化名片,开发建设了春秋楼、灞陵桥、曹丞相府、藏兵洞、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公园、许都公园、许扶运河文化公园等景区景点。积极打造1.8平方公里,集居住、商贸、文化、旅游四位一体的“魏都风情区”和商业经济区。按照“高起点站位,高标准规划,高效率推进,高水平运作”的要求,正在积极推进占地总面积1318亩、总投资约66亿元的三国文化产业园,该项目由“梦回许都”、“关帝弘义”、“许君以昌”三大主题片区组成,主要包括三国大剧院和三国文化综合体两大部分。“梦回许都”片区建设项目被文化部评为2014年度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纳入国家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平台统一管理。制定了《许昌三国文化产业园创建省级、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工作方案》,为创建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奠定了基础。同时以三国文化产业园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区,积极打造3-5平方公里的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影视、会展、演艺、动漫等产业共同发展的三国文化产业聚集区。大力扶持文化企业发展,禹州市孔家窑陶瓷有限公司、河南省荣昌钧瓷坊有限公司、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通达多媒体制作有限公司荣获“河南省文化企业50强”,禹州市孔家窑陶瓷有限公司的“中国钧艺文化苑”荣获“河南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禹州市金鼎钧窑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第五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协助办好了三国文化周、钧瓷文化节、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风筝文化节、葛天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文化节会活动,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引进了一批文化项目,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持续推进网吧连锁经营,到2014年连锁公司有直营店122家,加盟连锁店21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