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严肃而有含金量的教育批评

18.12.2015  12:14

  ■张金岭

  备受社会关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被告林森浩已被执行死刑,网络上一些言论认为,面对林森浩案,最应该反思的,是中国的应试教育。

  案件发生在校园里,教育确有需要反思的地方,但反思如果以应试教育为落脚点,而且还认为“最应该”,这实质上是让应试教育来承担林案的大部分责任。应试教育有弊端不错,但把恶性犯罪和应试教育这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直接挂钩,不说是耸人听闻,至少从常情常理上说不过去。

  学生尤其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违法犯罪令人痛心,但这种现象并非只出现在应试教育严重的中国,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都有。一定要从应试教育入手来反思林案,实在是太牵强。在一些没有严重应试教育的国家,比如美国,校园犯罪现象极为常见,一些校园枪击案的策划实施者不少都是在校生,这又怎么解释?似乎并没有多少人把这种恶性犯罪和学校教育联系起来,也极少看到从教育模式的某个弊端来反思的。

  事实上,犯罪本身是极复杂的现象,有犯罪者性格和个人境遇的原因,也有更复杂的社会原因,当然也不排除教育方面的某些原因。如果对林案的反思,主要从应试教育入手,并让应试教育来承担责任,那就把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绝对化了。按照这样的思路分析,一些人心目中教育制度理想的欧美,根本就不应该有校园犯罪才对。但事实上,凶杀、吸毒等现象,在欧美的校园里并不鲜见,这又怎么理解呢?

  我们当下的中小学教育确有应试倾向,而且一些地方还比较严重,确实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也是今后提高教育质量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应试教育的现状,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比如社会竞争压力向学校教育的传导。教育生态不可能完全隔绝社会生态,围绕升学考试进行的教育竞争,其实是经济和社会竞争的一部分。没有竞争性的教育只是一种极端理想状态,不要说在中国,就是在一些教育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也不可能一点竞争都没有,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和中国情况相似,受文化传统影响,在东亚一些国家,比如日本、韩国,中小学应试教育模式都不同程度存在,有的还比较突出,学生的升学考试压力都不小。就连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孩子也同样有竞争,有时还很激烈,最近正在畅销的《小狮子》一书对此有生动描述。有的批评者习惯于以一种理想主义眼光来裁量中国教育现状,这很容易得出偏执的不切实际的结论。

  对林案的反思,对教育的批评,都不能罔顾常识,这应是公共批评的底线。之所以把林案和应试教育相联系,批评者提出了诸多论据,其中之一就是林没有阅读习惯,认为他虽是名牌大学研究生,但“灿烂的人文光芒没有投射到他身上,一个成年人应该具备的健全的思想和情操,他严重匮乏”。就算这是事实,但把人文教育的功能夸大到可以防止犯罪的程度,实在是缺乏常识。古今中外才气如虹、文气醉人却罪孽深重者多得是,如果也用缺乏“人文之光”来解释,说得通吗?

  作为开放性极强的公共事业,教育上连国运,下连每个家庭,只有尽力倾听各方批评和建议,不断吸纳更多智慧,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可能拒绝批评,也不会拒绝批评。事实上,这些年来,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正是在和社会舆论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的。但对教育的批评,尤其是诉诸公共媒体的批评,最好是严肃的和有含金量的,才更有利于教育工作的改进,也更有利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那种随意性极大的、偏执的和情绪化的游戏式批评,不但降低了公共批评的品质,也对改进工作无益,甚至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负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