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美食 该不该辜负?

03.08.2015  11:34

  私房美食“杀”入朋友圈的营销大战中:让人垂涎欲滴的麻辣小龙虾、貌美如花的蛋糕马卡龙、齿颊留香的泡椒鸡爪、辣卤海鲜等等,一般价格不菲,但卖得也不错。吃货网友们对“家庭版自制美食”感情挺复杂,爱它们非一般的口感味道,支付和送货的便捷;恨它们无证无照,出了问题不知找谁维权。

  所谓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朋友圈里的美食怎样才能让人真正“爱”起来?

  朋友圈厨师说:

  大众创业的开始

  朋友圈里炫富已经过时了,现在流行在朋友圈里炫吃的;朋友圈里卖面膜已经很难赢得信任,卖自己做的无添加私房美食才是王道。

  网友“吕莉”说,身边有这么一个闺蜜,拥有中级西点师证书的她平日爱倒腾各种烘焙,小饼干、杯子蛋糕,做好拍照发上朋友圈,每次总能收获一大堆点赞。她曾经说过,把自己做的美食发上朋友圈只是为了分享,偶尔也会带给朋友尝尝。

  跟这位闺蜜一样,很多“大厨们”从做着玩玩到小量贩卖。但对他们来说,赚钱并不是首位,认同感才最重要。基于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的原则,“厨师”们大汗淋漓在厨房炮制的美食能被朋友欣赏、称赞,这种成就感只有吃货们才懂。

  朋友圈里卖的私房美食因为量小、精致而成本更高,没有大量链条生产,没有高成本的宣传,靠什么打动人?除了用心,还讲究用料。

  就拿烘焙来说,市面上的烘焙店用的雀巢奶油与私房美食爱用的进口蓝风车、铁塔奶油,在口感与质量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就是差别。南京现在最火的一家蛋糕店,开始也只是在微博上传播,现在已经在市中心的珠江路、1912商圈开出两家店面。

  所以,这种创业力绝不可小觑。

  朋友圈吃货说:

  一边担心卫生仍一边吃

  作为一名吃货,90后学生“星星星”是“家庭版自制美食”的忠实粉丝,不过她也说:“不时爆出自制美食中毒新闻,又让我吃得嘴嘴惊心,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进食不干净食品事件的主角。我相信,这会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

  她还注意到,如今在微博或微信朋友圈可购买的食品种类越来越多——自制牛肉干、肉松、麻辣小龙虾、酱肉,自家水果、蜂蜜,甚至有人在朋友圈卖自己种的蔬菜。诸如“纯天然”“无添加”“不使用植物奶油”“没有反式脂肪酸”等辞藻,让那些对食物分外讲究的人心花怒放。但另一方面,食品卫生和安全的忧虑,也是“家庭版自制美食”绕不过的问题。尽管制作者是自己的相熟之人,但双方毕竟存在金钱交易,当它变成一件商品,相应的卫生和安全问题就会凸显:此前,新闻报道杭州有家庭蛋糕店隐秘在居民楼内,制作者换完尿布连手都没洗便去制作蛋糕,令人反胃。

  监管说:

  食品安全难以保障

  “实体餐饮店的监管网络相对健全,工商注册登记、餐饮许可证,厨房卫生标准和经营场地大小都要达到一定标准,从业人员也需要取得健康证,此外还要通过环保部门、消防部门的审批。但朋友圈的自制美食却处于一种近乎监管真空的状态。”从事食药监一线工作二十多年的网友“老刘”分析道,没有相关部门的介入,“凭良心”“靠自觉”还是靠不住的。

  曾经引来轩然大波的“毒面膜”“假包包”等实例都已证明,监管跟不上商业发展的速度,朋友圈里做生意一样可能沦为假冒伪劣的重灾区。而卖面膜卖假包好歹要有进货渠道,做食品却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在朋友圈里卖所谓的自制美食,吃进嘴里的东西更需要监管。对一些真正有水平的商家来说,甚至还应主动要求监管,以突出自身的品质保障,区别于那些浑水摸鱼的跟风者。广日

  大家都是卖食品,实体店就要交税,自制美食就不用交税,公平何在?所以微店的价格天生就能比实体店低二三成

  [弹幕]

  南京私房甜品店和冰淇淋店不要太多哦,不预定都吃不到,可见市场潜力多大

  我也是中级西点师,还是在小方格子里朝九晚五,开店对我来说可能是10年以后的事情,但有这样的目标已经很满足了

  我购买过的私房美食的制作者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朋友的朋友,我对食材、成品、原料可以提诸多要求,算是彻头彻尾的私人订制,这种主导食品的感受是去实体店买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