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晚报】河南农大“院士班主任”张改平
【郑州晚报】2014年9月19日A13版
“九旬院士作报告台下学生睡倒一片”的新闻您怎么看?
河南农大“院士班主任”张改平:彼此要包容
1000学生即便800个在睡觉 还有200个在听呢,这就值得
“同学们好,来农大这段时间还适应吗?”9月16日下午,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2014级绍骙实验班召开第一次班会,19位等待与班主任见面的新生,却意外迎来了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教授。更让他们吃惊的是,这位他们几天前刚在开学典礼上见到的“大人物”,此次前去并不是“串门”,身份也不再是校长、院士,而是班主任。据了解,河南农业大学的班主任制度已经坚持了十几年,该校从党委书记到一般教师都积极兼职新生班主任,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院士班主任:不要叫校长,叫老师
下午5点,在同学们期待中,张改平推开教室门,边走边挥手跟大家打招呼,走到学生身边后,随手拖过一把椅子坐下:“坐下坐下,大家都坐下。”邻家大叔般亲切的开场白瞬间打消了新生们的不安和拘束。
“张校长?”
“不要叫校长,叫老师。”
拿着带有学生姓名、照片等信息的资料,张改平逐个点名“认脸”。
19人,12位男生,7位女生,认全了班上的学生,张改平应学生们的要求,开始讲自己的求学经历。“什么叫生物工程”、“什么是大学”、“如何上大学”?张改平在他的班主任第一课上给同学们讲了关于专业、大学,关于梦想、责任,以及他在国外留学时接触到的英国成熟的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体系,激励同学们“站在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几十分钟的畅谈,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有人见缝插针提个小问题。
“同学们记一下我的电话吧,以后有什么事儿需要我帮你们办,都可以找我。”班会结束后,张改平在离开教室前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让大家惊喜不已:“我们都想知道啊,但没好意思开口问嘛。”
学生:真实的邻家大叔
“老师在上边讲,你们在台下听,你们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吗?大家想怎么上课?有什么好的建议吗?都说说啊。”班会当天,张改平就已经进入了他的“班主任”角色。同学们也渐渐被他的热情感染,跟“班主任”讲起了条件:“先给我们介绍一下专业吧,说实话,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要学的是什么。”“能不能等我们学习一阵子了,再回答这个问题?”
“校长特别亲切,开学典礼上第一次见他,后来在校园里碰到过好几次,有一次他还问我们食堂饭怎么样,寝室住着习惯不。”女孩儿李鸽家在新郑,开学班会上,她在做自我介绍时邀请张改平去家乡做客,张改平笑着回答:“嗯,有时间到你们哪儿的轩辕湖湿地公园转转去。”
在农大生活了近一周时间,李鸽对张改平的印象也在一点点地发生着改变:最初那个“忙碌的、高高在上的、浑身散发耀眼光芒的院士”,班会之后则被定性为“真实的邻家大叔”。
李鸽说,院士校长的平易近人,让他们感到格外亲切:“他说了,周末我们可以去他实验室,如果有需要,我就给他发短信。电话不会随便打啊,校长肯定很忙,万一正开会呢。”
■对话张改平
记者:您如何平衡院士、校长、班主任工作?
张:显然,这是一个挑战。但是,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从这个角度看,校长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并不冲突。我既然是校长,肯定需要带头,做好学生工作很重要。我会身体力行,兼顾做好各项工作。
记者:大学班主任不同于中小学,你会做哪些工作?
张:首先要做好学生们的思想工作。农口专业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容易否定自己的专业。院士、校长给他们当班主任,让他们知道学校对他们的重视和在乎,有利于他们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自己的专业,发挥自己的能力。
其实,除了做校长、班主任,我现在还给学生上课,也是想跟学生多交流。大学毕业后,我只当过6年教师,一直在做研究,最多是做做报告。来农大之后,尽管我不可能给学生上很多课,但我开始给他们上课了,研究生、本科生的课,都会上。我觉得,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励。
记者:您刚才讲校长、班主任做的都是培养人才的工作,那具体有什么不同呢?
张:当校长,坐办公室,相当于理论学习,当班主任,跟学生在一起,相当于实习锻炼。身为校长,做班主任能亲身体会到学生工作的复杂性。有人说,“班主任”是我众多头衔里最小的“职务”,但在我看来,这是一份真正的“要职”,因为这是实实在在帮助学生成长的岗位,育人就是第一大事要事。
记者:身为院士有很多公共活动需要参加,做校长的也有很多工作要做,班主任一职会不会“徒有虚名”?
张:一定不能这样啊。做校长,必须身体力行,既然当班主任,就要按规矩做班主任该做的工作,不能让学生感觉办事情做做样子就可以了,“实事求是”是做好一切事情的万能钥匙。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只要学生找我帮忙,我一定会认真对待。我们的学生手机联系我了,我可能做不到实时回复,但保证一定回复。
记者:最近,九旬院士作报告,台下学生睡倒一片的新闻炒得很热,您怎么看待?
张:在这件事情上,有声讨学生不懂事的声音,有批判学校强制学生参加讲座的声音。我认为事情得分两方面看,要去理解、包容。
中国教育一直习惯于知识灌输,在能力的培养上很欠缺。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课上好,作为学校,为学生创造平台是好的,但在邀请专家时就需要注意选择。作为学者,需要反思自己的讲课方法,尽可能地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和自己掌握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除了理论、技术,还要传播思想、运用。作为学生,则应该多理解。
同时,彼此要多包容。无论是对学校、学者,还是对学生,都不能过于苛责。譬如一场讲座,你要求1000个学生参加,那么,即便是800个都在睡觉,还有200个在听呢,这就是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