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晓明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沙龙”

03.07.2014  20:32

      6月29日至7月2日,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易晓明来校讲学,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沙龙”。他与学院30多位专业教师进行了三场学术交流,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诸多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主体自觉问题及研究生如何拓展思路并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高端对话与深入探讨。

      易晓明教授谈到了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视域下,如何通过道德内化实现个人主体的张扬与完善,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问题。在他看来,道德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为人性”是道德的本质属性。由于人有类、群体、个体三种存在样态,所以,道德也应当有为类的道德、为群体的道德和为个体的道德。在市场经济和人的个体化发展不断深入的今天,为个体道德的缺失导致了为个体行为的“道德无根”状态,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分析为群体道德何以不向为个体道德分化发展的主体认识原因,是促成为个体道德不断生成、从而化解这些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

      易晓明教授针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差异——平等结构的特质及其消极影响问题,认为任何社会的文化都会表现出差异与同一矛盾并存的结构特征。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差异——同一矛盾并存结构,表现为人格差等——经济平等的互补融合,这种社会文化结构容易造成社会发展资源的巨大内耗。

      关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易晓明  认为这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生成是主客观多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从主体方面来讲,扎实的基础知识、强劲的创新意识、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三个基本的必要条件。如研究生要具有系统性思维、辩证性思维、逻辑性思维与历史性思维,努力学会整体性地把握问题的动态历史真像,学会将理论研究与社会链接紧密结合。

      易晓明教授主持学术沙龙,他传递的先锋思想、前卫理念、科学信息、研究方法,引导学术团队成员就研究课题展开热烈讨论和学术商榷,使学院师生得到诸多思想启迪,深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