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推出“咱们的小康路”:讲述小康路上创业者

13.01.2015  22:03


 

  □本报记者李运海

  2015年伊始,超过一亿人的河南省,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纲要。这份纲要,犹如灯塔,带领着我们奔跑、追逐,创造幸福的生活,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在这条奔小康的路上,有每个领域不断创新的轨迹、每个人不断奋斗的身影。从今天起,《深读》版将推出“咱们的小康路”栏目,讲述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分享建设小康社会的喜悦。

   李玉磊

  45岁上蔡县人从单位辞职下海经商

  建设美丽河南我要尽份责任

  李玉磊当年从河南大学毕业后,分到县电影公司工作。当时的国营电影公司正走下坡路,收入低,他也是苦闷之极。

  1993年后全国掀起下海热潮,李玉磊思前想后,也果断地辞职下海。说是下海,其实当时没资金,也没技术,实际上是当了打工仔。

  李玉磊漂到北京,当报纸发行员,日子过得很艰难。最穷的时候,七毛钱花了三天。

  穷则思变,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北漂期间,李玉磊接触到了环保行业,对环保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时,水、大气等污染程度远没有今天严重,但是当时国家已经开始对淮河流域等区域实行严厉的环保政策。李玉磊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得到国家支持、百姓欢迎的朝阳产业,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于是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投身到环保治理技术的宣传、交流当中,后来又参与环保设备的制造、工程施工等。

  如今,李玉磊是河南中州环境保护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公司有100多名员工,在全省承担着很多环保工程。同时,还在德国成立了一个分公司。他说:“我非常幸运,在国家大力发展环保事业的时候,我及时加入了这一行列,享受了国家很多优惠政策。2013年国家扶持中小企业,曾经给我公司300万元的无息贷款。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没有我的今天。因此,我更应该感激国家,一方面要担负起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主动为国家分忧。”

  每个公司的运营都不是一帆风顺。李玉磊的公司也遭遇过资金紧张。但是,无论如何困难,李玉磊都不欠农民工一分钱,有时甚至借贷也要给农民工发工资。他说:“再难也不能难农民工。”

  河南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李玉磊称赞“鼓舞人心”。他说:“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美丽河南建设,需要为老百姓创造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作为环保工作者,我们一定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美丽河南的建设尽心出力。同时,希望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员工的收入也能够同步快速提升。争取在下一个五年期内,让公司大部分员工都能过上小康生活。”⑨7

   李宗启

  56岁项城市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我当农场主圆幸福心愿

  李宗启从1996年就开始创业,主要搞食品配料的加工和销售。19年过去了,他的食品配料从项城走到郑州,从郑州走向全国。如今他生产经销的食品配料在国内颇有影响,他个人也曾经代表河南省参加过三届中西方食品高层论坛。

  李宗启富了,个人和家庭早就过上了小康生活。他说:“啥叫小康生活?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评判标准不同。我认为有三点标准,一是该花钱时有钱花,二是自己的时间自己能掌握,三是能吃自己想吃的饭。”

  看到家乡很多父老乡亲还仅仅能吃饱饭,李宗启急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2013年他注册成立了项城市幸福湾种植专业合作社,果断在家乡承包了1000多亩地,当上了农场主,种辣椒、葡萄和园林绿化树,至今已投入了1000多万元。他说:“家乡的父老乡亲把土地流转给我后,年轻人可以外出打工挣更多的钱,年老的还可以继续在这些土地上干活挣工资。一年多来,光土地流转费和工资,我就支付了100多万元,带动了周围农民致富。”

  农业生产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很多朋友劝李宗启还是专心做好食品配料。但是李宗启说:“搞这个农场,经济投入巨大,自己也吃苦受累压力很大。不过我不会放弃这个项目,未来还会扩大规模。”

  按照李宗启的设想,将来陆续要承包土地8000亩,配套建设2个1000立方米的沼气站,沼气供应周围居民取暖做饭,沼渣当肥料上地。去年李宗启在当地已建成投产了一个沼气站。他说:“建沼气站一举数得,农村秸秆有了出路,土地也有了肥料,农民做饭也方便了。天天做饭狼烟动地,在厨房弄得黑头土脸,哪能算过上了小康生活?农民能用清洁燃料做饭,也算过上小康生活的一个方面吧。”

  李宗启的母亲已经91岁了,老姨也96岁了。每个月李宗启都会回家将两个老人接到一起,在一块唠嗑说话。李宗启说:“看到老人过得高兴是我现在最大的幸福。我希望天下的老人,都能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安享晚年。”⑨7

   党付勇

  37岁唐河县人刀削面馆店主

  炒面炒出我的好日子

  党付勇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就外出打工,结婚后在家里种地。

  眼看别人在外面做生意发了财,党付勇在家也坐不住了。2003年他带着老婆、孩子一块来到郑州闯天下。没钱也没技术,只好在一个都市村庄开个小卖部,卖点日用杂物。每月挣的钱付付房租,剩下的也就仅够日常生活。

  党付勇说:“国家很早就提出要建小康社会,像我这种干法,哪有享受小康生活的可能呀。”想多挣钱,就得转变思路。他思来想去,觉得国家经济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开个小饭店肯定比小卖部赚钱。

  在这之前,党付勇从没进厨房做过饭。为了开饭店,他开始学做刀削面、炒面等各种面食。也没有找师傅学习,自己买些食材和工具在家做,请亲戚朋友都来品尝。如此连着琢磨了好几个月,亲戚朋友都说做的面味道好,他才在一个学校附近找到一个卖炒面的活。

  他的炒面味道好,口感也好,价格公道,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他的辛勤劳动也得到了回报。2009年,他付了首付,在郑州购买了一套住房。

  正巧,郑大市场街有一处门面房要转让。党付勇得到消息,立即接手了这处门面房,开了一个刀削面饭馆,党付勇和妻子是老板,也是厨师,还兼服务员,刀削面饭馆是名副其实的夫妻店。

  夫妻俩能吃苦,也爱干净。小饭店不大,也就30平方米左右。但俩人把饭店收拾得干干净净,尤其是操作间,还是开放的,顾客都可以到其中参观。

  店面卫生干净,食材用料夫妻俩也很讲究。用盐都到盐业公司买,油、豆瓣酱等都买名牌。党付勇说:“原料好,做出的饭味道也好,吃了也有利于身体健康。用低劣的原料成本低了,但消费者都不是傻子,骗一次,第二次就没人来你的饭店吃了。”

  因此,党付勇的饭店不大,但回头客多,很多还是老客户呢。他说:“开这个饭店4年来,要说也挣了点钱,但还还房贷,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后,也所剩无几。我这离小康生活还远着呢。”

  不过,党付勇表示,只要始终这样经营下去,终有一天自己也会过上小康生活的。⑨7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