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刊发校党委书记邹友峰理论文章
日前,《河南日报》“理论”版刊登了我校党委书记邹友峰题为《坚定文化自信,助推民族复兴》的理论文章。全文如下:
坚定文化自信 助推民族复兴
□邹友峰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5周年重要讲话中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特别提出“文化自信”,并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三个“更”字,突显了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和重大意义。
实现中国梦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不兴,国无精神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把加强党的建设与文化自信结合起来,他强调指出:“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并以此来塑造共产党员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党员干部文化自信的基本标准,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原则、认真负责”等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是坚强的领导核心,党员干部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人的动力在信仰,人民有信仰,国家才会有力量。不仅全党要坚定文化自信,而且还应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正面宣传积极向上的文化,牢固占领舆论阵地。
从根本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没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会缺少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都是建构在中国基本国情基础上的,而文化则是基本国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阐释和说明,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精神、文化基因和文化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们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革命文化是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汗水和鲜血谱写的中国特有文化,革命文化是无数仁人志士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创造惊天动地奇迹的精神之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相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的那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执政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和现实的需要,只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必然包含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如果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不自信,那么所谓“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失去了文化根基。
为未来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人类社会已经从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从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精神追求有了巨大提升。但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横流,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仅需要运用当下人们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问题的重要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5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天人合一思想、为政以德思想、以德立人思想、求同存异思想、厚德载物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经世致用思想等,并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它们都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肯定了过去中国的发展对东亚秩序的绝对影响作用。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中国文化还将是21世纪世界文明的领跑者。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生产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文化模式,已经从“东亚病夫”成为崛起的东方巨人,这些都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为人类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