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神”科学家施一公情系家乡吐露心声 河南可以出“小而美”的一流大学

07.03.2015  11:49

  “科学很酷,现在的孩子崇拜马云,却不崇拜陈景润,这不是好现象。”3月6日,被誉为“男神”科学家的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坦言。

  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从河南老家、科研动力、大学生就业到航空港建设的人才支撑,施一公打开了话匣子,对家乡人直抒胸臆。

   1

  能拍着胸脯说自己是河南人

  施一公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出生在郑州,18岁之前没离开过河南。上世纪80年代他在清华上大学时,感觉河南人形象很好。90年代后河南人形象突然变得很糟糕,“河南人惹谁了?

  他分析,主要原因还是河南过去经济不发达,在外务工的人很多,会带来一系列负面问题。经过十几年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河南的经济总量在全国位居第五。我们中原古老文化的宣传,像洛阳、开封等古都文化,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这些年中国的形象得到了很大提升,而河南也在崛起、在振兴,我们也可以拍着胸脯说自己是河南人。

   2

  干科研,是缘于责任感

  施一公坦承,与大多数科学家因兴趣驱动做科研不同,他走上科研道路缘于一种责任感。

  施一公当初对学术不太感兴趣。清华大学毕业后,他曾经想去经商,也准备出国留学。出国前一直在打工,一路走来,成立公司、做过保险公司首席代表……经历了不同道路之后,他突然意识到,“这辈子我最想做的事情,是发挥我的智力优势做科研,这是让我60多岁退休后都不会后悔的选择。

  1995年,他28岁的时候,决定做研究,并要“一条道走到黑”。而他在确定科研方向时,主要是根据社会需要,而不是盲目跟风。最终他选择了生命科学。

   3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谈到高校的去行政化,施一公感受颇深。“我还能花50%的时间在科研和教学上,一位大学教授听了很吃惊,他只能挤出1/4的时间。”施一公觉得大学行政化不是指大学领导的行政职务,而是大学教授陷入行政事务中,没时间做研究和教学。

  去年12月,施一公挂职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他是怎么做到科研和工作兼顾的?

  施一公说,因为是挂职,他的主要工作还是在学校研究和教学上,他也愿意尽量抽出时间到政府部门去了解决策过程。他的具体工作跟这方面相关,能够促进重大课题的研究。“今年我会有一些重大科研成果出来,到时候给家乡父老报喜。

  “通过你的努力,可以改变一些事情。我感觉总是在前进,我是个理想主义的人。”施一公说。

   4

  河南学子“上重点大学难”正在改变

  针对河南考生上重点大学难的问题,施一公认为,从历史角度看,河南考生确实很吃亏,高考一本线比沿海、京沪高很多。“我也一直为咱们河南考生呐喊。”他表示,现在这种情况确实在改变。比如1985年,他上清华大学的时候,清华在河南招生不到80人。去年,清华通过各种渠道在河南招生近200人。“但这还不够,应该给河南考生更多机会。”施一公说,他高兴地看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

   5

  读一流大学只为就业,是种悲哀

  十年寒窗苦读后,终于考上大学,四年后一些大学毕业生又面临就业难问题,原因何在?施一公认为,高校有一定责任,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985院校,都在做综合性大学,高校的“千篇一律”确实给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困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施一公对此十分认同。另一方面,施一公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不能片面责怪高校。他认为一流大学应该培养社会各个领域的领袖人物,应该有更高远的眼光,把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未来当做自己的责任。但很多学生就读那些“高精尖”大学只是为了好就业,他感到非常遗憾,甚至认为是一种悲哀。

   6

  都想当马云不想当陈景润,不是好现象

  回忆起自己的求学时代,看到陈景润、华罗庚等科学家的故事,施一公说他当时觉得“Scienceiscool!(科学很酷)”,那时候的梦想就是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如果所有的年轻人都想当马云,而不想成为陈景润,这不是一种好现象。”施一公说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而不是金融。“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宣传Scienceiscool!(科学很酷)的时候啦!”施一公特别希望河南的学子们能从小树立学知识、学科学的志向。“别忘了我们河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我们不能辜负这片土地。

   7

  河南可以出“小而美”的世界一流大学

  当前,河南正在建设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施一公更关心实施这一国家战略背后的人才支撑。他认为目前河南本地高校培养的人才,还不足以支撑航空港这种全新的经济模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引进国外高质量人才和智力”,河南也需要吸引海外的高端人才。

  施一公介绍,改革开放后美国科学院首位华人院士王小东,就是河南新乡人。而欧美的河南籍科学家数不胜数。“河南学子遍天下!”施一公说这是河南引进人才的最大优势。而要想更多地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不仅要依靠提供优厚待遇,更需要为他们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他建议,在航空港区成立高水平的研究院所,吸引高水平的科研人员来这里做研究。此外,他建议在航空港区建立一所小型研究型大学,如果政策支持到位,“我相信河南可以出世界一流大学!”施一公表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会激励河南的学子们奋发向上,这种潜在的影响力,不是一两家上市公司可以比拟的。“如果拥有高水平科研院所和世界一流大学,河南的经济一定会腾飞!”施一公充满期待地说。(记者 李红  方舟  许会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