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乡施一公任清华副校长 有望拿诺贝尔奖

16.09.2015  09:21
施一公 资料图 - 新浪河南
来源: n.sinaimg.cn
施一公 资料图

  新京报快讯(记者 许路阳)施一公已正式获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新京报记者9月15日从清华大学获悉。

  清华大学新闻网发布消息称,姜胜耀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李一兵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尤政、施一公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姜胜耀此前已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此次成为清华党委副书记,使清华党委副书记人数增至4人,而之前担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的李一兵,则接替韩景阳,出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清华副校长队伍则是“退一进二”,其中,谢维和卸任副校长,而两名院士校长助理施一公、尤政升任副校长后,使得清华拥有3名院士副校长。

  目前,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一职,暂时空缺。

  此前,在回应如何担任副校长后如何平衡科研和行政工作时,施一公曾表示,“我有一个对自己的承诺,过去我已经挺忙了,但教学和科研是不会丢掉的。

  施一公说,自己每年在清华要教约100节课,“这是雷打不动的,无论是不是副校长,我相信我的课一节课不会减,只会增加。

  (新京报)

   新闻延伸

  施一公,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郑州,在驻马店长大,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全年级第一,不但提前一年毕业,还获得数学系学士学位;36岁被聘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40岁拿到终身讲席教授;46岁先后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清华园,他被称为“大牛”。

  施一公被咱河南人称为“男神”科学家,前段时间,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业内重磅成就:

   施一公团队取得“诺贝尔奖级别”研究成果

  8月21日,施一公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两篇文章。业内权威人士称此成果为“诺贝尔奖级别成果”。

  施一公教授称,“这项研究成果的意义很可能超过了我过去25年科研生涯中所有研究成果的总和!”而此前施一公以通讯作者身份在《科学》、《自然》和《细胞》上发表的文章接近50篇。

  这项成果的核心内容就是“剪接体”,施一公教授用通俗的语言进行了解释:比如人民大会堂是大理石建的,但是山里石头形状各异,需要去切,才能建成。切石头的,就是剪接体。信使RNA告诉你怎么建,我是拉石头的。剪接体进行剪切,剪切好了,人民大会堂建好了。没切好,成了遗传病。“生命基础,就是一块一块砖。

  “35%的遗传紊乱与剪接体直接相关。”施一公说,许多人类疾病都归咎于基因的错误剪接或是针对剪接体的调控错误。比如,单个剪接位点的增加或缺失可能引起α-或β-地中海贫血症;可变剪接平衡紊乱导致的某些外显子不正常表达可能导致额颞骨痴呆症。

  “我们得到的结果不仅将精度由5.9个埃米提高到了3.6个埃米,而且其解析对象是真正的剪接体,从而第一次在近原子分辨率上看到了剪接体的细节。”施一公说,“整体是3.6埃米,局部到了2.9埃米。分子结构可以看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