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爱心粥屋温暖一座城 成为汇聚好人的地方

09.05.2016  10:48

爱心粥屋

   中原网讯(记者 殷海涛) 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盛夏,有一个地方成为一群环卫工人和流浪者的“港湾”。在南阳方城县有一个爱心团体,他们开的爱心粥屋3年来,犹如一缕阳光,照亮着清早南来北往的陌生人。

   国税干部开免费粥屋

  朱磊是方城县爱心粥铺的创办人,作为县国税局城区分局的一名干部。2013年9月,朱磊组织筹建了“免费爱心粥”工程。至今已累计提供6.4万人次就餐服务,投入资金达30余万元,并先后带动沈丘、信阳、社旗、新野、太康等地42家爱心粥铺启动运行,免费爱心粥铺已经成为一道城市文明的亮丽风景。

  开办免费爱心粥铺之初,朱磊饱受资金少、志愿者热情不高、社会争议多等诸多困扰。亲戚朋友普遍认为花上万元租门面不仅不挣钱,还要每年贴进去十多万元不值!有人说朱磊“”,还有人说朱磊“想出名”、“想敛财”,更有甚者说他是个“败家子”。一时间流言蜚语满天飞,为此他失眠过、痛苦过,但是创办爱心粥铺的想法始终没有动摇过。

  最初的几个月里,朱磊一边忙工作,一边在粥铺劳作,每天晚上备菜备料到11点多,第二天凌晨4点钟还必须起床制作早餐。爱人杜华一边经营着自家的店面,一边和他一起为粥铺奔波。朱磊坦言,在付出巨大艰辛的同时,还常常因为资金短缺夜不能寐。那段时间,夫妻俩经常夜里相拥而泣、相互鼓励,他们用可贵的坚守支撑着共同的理想信念。

方城县爱心粥铺的创办人朱磊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在朱磊夫妇的坚持和带动下,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爱心粥铺中来。目前,朱磊团队志愿者和县国税局领导带领42名志愿者以及30多名社会人士自觉排班前来从事劳动服务,引来养殖企业家、公务员、饭店老板、私营者等20多人定期前来捐款。

  志愿者坚持每天早上5点前起床制作早餐,保证6点半准时开饭。虽然很累,但看到人们赞赏的眼神,团队成员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快乐。

  爱心粥铺运行过程中,他们付出的不仅是精力,还要付出大量的金钱。每月社会捐助多则4000元,少则1500元,而粥铺每月正常运行最少需要一万余元。虽然社会上有一些爱心人士会捐赠米、面、油、菜等物品,但还远远满足不了正常的开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除了想尽办法去争取社会捐款外,还要自己垫付资金。

天还未亮,环卫工人来用餐了

  朱磊常说:“我们所做的只是在传递一份爱心,希望更多的人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传递社会正能量。”朴实的话语透露着最真挚的心声。在朱磊的感召带动下,县国税局广大干部职工纷纷加入爱心团队中,树立起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国税人新形象。

  爱心粥铺开业当天,县国税局共有40多名干部职工参加仪式并捐款,这些资金和社会捐款共同为爱心粥铺的启动运行注入了能量和热量。

  县国税局服务大厅主任曹新奇,生活并不富足,孩子正在念高中,爱人失业在家,但他坚持每月向爱心粥铺捐赠100元,至今已经2年多。

朱磊正在熬粥

  爱心粥铺大家帮 汇聚当地好人

  每天8点前洗刷完毕,不少义工在奉粥结束后立即赶去上班。“活动开始得早,一般和上班时间不冲突。”义工赵娟介绍,志愿者们的责任心比较强。每天早上开饭前,环卫工人、残疾人、留守老人坐在桌前等候,为了避免拥挤烫伤,志愿者们把饭端到他们跟前。

  早上6点多钟,大爷大娘们扫完马路,从县城各条街道齐聚爱心粥铺。简单洗洗手脸,与志愿者一起搬桌摆凳、拿馍端汤。

  女教师张凤自2014年年初至今,一直坚持早上4点多起床到爱心粥铺做饭劳动,她和其他志愿者共同承担了近百名环卫工人、流浪人员的早餐制作工作,每天早上的劳动时间长达3个小时。上课期间,她劳动到7点之后再回学校;假期的时候,她在正常劳动之后,还要将碗筷等餐具进行消毒处理,对粥铺卫生进行全面清扫。她细腻、微笑、勤劳的态度赢得了全体志愿者及前来就餐人员的一致好评。

  从开业到现在,殷增万老人是这里的铁杆“粉丝”,老伴患有精神病,靠收废品养活一家,后来知道爱心粥铺还有县国税局的领导带头义务劳动,非常感动。他逢人都说:“志愿者春节不忘穷苦人,送米送面送温暖,他们是辛勤劳动的模范、无私奉献的楷模。

  路过的市民也对“爱心粥”竖起大拇指。家住教师新村的王建秋说:“‘一碗爱心粥’分享的是温暖,推动的是和谐。”

  在方城县爱心粥铺志愿者手中,爱心之火在不断传递,爱的正能量越聚越多。身边的好人聚集在爱心粥铺,正用他们的光和热点亮整座城市。

编辑: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