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百姓尽享新型城镇化红利

28.12.2015  09:23

  新郑郑新快速通道两旁,绿树和花草层层叠叠,令人心旷神怡

   中原网讯(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高凯 通讯员 刘象乾 文/图) 两个儿子在郑州华南城上班,每人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老伴和儿媳妇们在社区保洁,各月入1800元;自己则在社区门口的钢材市场上班——新郑鸡王社区居民王栓喜说,入住新型社区后,一家人还分了5套房, 3套自住,两套出租,算下来年收入过20万元。

  而五年前,这样的日子对王栓喜来说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五年,送走紧巴日子、迎来好生活的,在新郑市不只王栓喜一家。

  百姓的日子美了,新郑这座城市也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脱胎换骨。五年中,该市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2015年,预计新郑地区生产总值62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6倍和3.7倍。

  百姓幸福感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新郑是如何做到的?近日,记者在采访时得到答案,以“三个六”、“一个三”统筹新型城镇化发展,让群众直接受益、获利。

   六本账六对比”保农民受益

  “六本账”,即给群众算明白土地指标账、农民利益账、资金运作账、就业岗位账、粮食生态账、社会保障账。

  这“六本账”具体怎么算?鸡王社区工作人员王德作给记者做出生动解答:“过去,村民在原有土地上人均住房面积不足30平方米,生活保障少,经济来源单一,基本上靠务农、打工等;搬入有大项目支撑的新型社区,农民身份转换,获得市民保障,在家门口就业,同时每户提供两套以上住房,且每年还有集体分红。

  如果说“六本账”为群众算出了眼前的好日子,那么比资产、比收入、比配套、比就业、比保障、比管理的“六对比”则是给居民算出了未来的保障,它让“上楼”农民没有了后顾之忧。

  有例为证。过去,龙湖镇林锦店村集体资产为零,安置入住新型社区后,居民可以出租自家住不完的房子,村里4万多平方米的商品房直接转换,增加集体固定资产4亿元,然后通过“住宅+商铺”、“住宅+出租房”的模式进行商业管理。

  为应对新社区居民生活成本和社会保障费用比从前增加的问题,新郑还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和增减挂钩腾退结余的建设用地用于标准化厂房、出租门面房、专业市场、工业项目的建设,方便群众就业创业,让群众拥有长期稳定收入。

  “六大工程”助农民变市民

  住进新型社区后,如何实现农民向市民角色的转变?新郑推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合作创业、文化惠民、现代农业示范、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行政效能提升“六大工程”助农民换身份。

  不久前,辛店镇桃源社区举办免费家政服务培训,内容有婴幼儿护理、家庭养老护理技能等,居民争先恐后参与。大家说,有了技术才有活儿干。

  新郑市委、市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提出,要按照“一个社区一家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四临”(临城、临镇、临干线道路、临产业集聚区)的要求,支撑新型社区建设,便于居民就业。

  畅通培训、就业渠道,新郑还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打包行政服务集体入驻行政服务中心,成立新型农民协会总会,让转换身份的居民有创业地、有就业岗位,能享受快捷的行政服务,还能通过新型农民协会“抱团”闯市场挣钱。

  安居乐业逐步实现,精神文化也不掉队。该市启动“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组建文艺队伍1000余支,带动群众开展文化活动。

   三集中”掘金新型城镇化建设

  郑州新郑教育园区集合了中原工学院、河南工程学院等十几所高校和郑州华南城、华商汇等大项目,这样的“组合”不是巧合,而是新郑在新型城镇化中的精心布局,目的只有一个:优化产业布局,掘金新型城镇化,让新郑人有岗位、腰包鼓。

  在实施中,具体做法是带动产业向园区集中、带动居住向镇区集中、带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通过一系列整合集中,“干道经济”成功向“园区经济”转变,完成淘汰重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500家,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家;城镇化率大幅提升,并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市);高标准打造了红枣种植、生态旅游等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综合效益伴随着土地集中快速提升。

编辑: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