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概念已“退烧”

09.05.2014  13:16
  新华社记者 杨毅沉
  尽管国内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十分亮眼,但资本市场的火热炒作却在“退烧”,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市值大幅缩水。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企业不应被低基数造就的高增长所蒙蔽,必须打造拥有核心技术和成本优势的产品,才能打动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
  比亚迪市值缩水360亿元
  今年2月底,北京首次配置新能源汽车指标,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在资本市场受到热捧。比亚迪、万向钱潮、江淮汽车等A股上市公司股价持续上涨,其中比亚迪3月初的市值一度达1400亿元人民币,接近美国汽车巨头通用汽车的40%。
  一些在自有技术上面临短板的国内车企,积极出海获得资本市场追捧。万向集团4月初完成对美国知名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科交割工作,这家公司一度在美国成为特斯拉的有力竞争者。受此影响,万向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万向钱潮股价一季度最多上涨了170%。
  然而从二季度开始,新能源汽车概念开始“退烧”,比亚迪从股价高点持续下跌两个月,市值缩水360亿元;万向钱潮股价也从年内高点下跌了33%。
  记者发现,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2014年一季报显示,大批机构投资者在一季度逐步撤离了一些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
  销售大增依赖低基数
  新能源汽车概念在资本市场热度减退有其内在原因。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14年一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共销售6853辆,实现了1.2倍的增长。但从汽车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市场对比看,这种增长是低基数造就的高增长,能否延续还有待观察。
  在今年北京国际车展上,每14辆展车中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中汽协副秘书长许艳华认为,一季度新能源轿车销量占总销量的80%,表明私人消费比重大幅增加。
  然而,新能源汽车特别是自主品牌产品的销售和盈利现状却不乐观。以比亚迪为例,其2014年第一季度财报净利润仅为1196万元,同比下滑89%。
  一些因产品技术不成熟、渠道没有打开或没有进入地方补贴目录的车企,将继续面临考验。
  “走量”更应“走心
  行业专家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走量”更应“走心”,必须打造拥有核心技术和成本优势的新能源汽车,才能打动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
  商务部贸易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4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指出,空气污染的环境压力或使汽车“限购令”席卷更多城市,一线、二线城市的汽车消费或将遭遇“天花板”,但新能源汽车将迎来明显利好。
  但是,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仍有待加强。北京车展上比亚迪与戴姆勒推出的纯电动汽车“腾势”,售价几乎达到特斯拉的一半,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恐怕对消费者吸引力有限。而不少国内车企推出的纯电动车续航里程过短,200公里以内的水平还不到特斯拉的一半。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认为,市场对新能源汽车这一新事物能否接受,还要看产品价格、充电便利性、地方补贴跟进程度等众多因素。如果国内自主品牌没有在技术、相对价格、设计上都十分出众的产品,将面临与传统汽车激烈竞争的尴尬境地,同时也很难打动政策制定者在充电、补贴等方面上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据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