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文化采风】“蒸蒸日上”年馍香
站在柴火灶前,掀开直径近一米的大锅盖,白色的蒸汽升腾而起,自然的面香氤氲开来。倏然之间,年的味道扑面而来。
“从农历十一月起,就开始有人预订年馍。”2月15日,在沈丘县老城镇南关村夏湾自然村,沈丘顾家馍第18代传人顾东山和爱人孙玉娥一边忙碌一边跟记者聊天。
“二十六,蒸馒头”,在豫东地区,腊月二十六蒸上一锅热气腾腾的年馍是过年前的传统习俗。
传说顾家馍是400多年前一个叫顾二别子的人发明的。它的造型呈葫芦状,采用老酵头发面,经过防霉防裂处理和多道复杂工序制成,口感筋道甜美,连乾隆皇帝都称赞说“入口津甜香醇,回味绵绵不绝”。
顾家馍充满了吉祥的寓意:葫芦形状象征多子多福;上面用桃木梳子按上“七星”印意为“吉星高照”;底部的太极阴阳纹则有避灾、免祸、驱邪的说法。过年走亲访友拎上两袋顾家馍,既经济又吉祥,已经成了当地很多人的不二选择。
“目前镇里有50多家顾家馍加工作坊,但每到将近年关时,还是供不应求。”老城镇书记张朝霞说。
这段时间,顾东山和家人每天凌晨2点钟起床,和面2小时,发面6小时,再用手工把100多斤面团团成上千个葫芦形状的坯子,然后上锅蒸制、起锅、晾晒,差不多一直要忙活到夜里近12点。
“你看村头停了那么多外地牌照的车子,都是回来过年的,他们离家的时候,也会捎上些顾家馍,把家乡味道带在身边。”顾东山感慨地说。
顾家馍有葫芦形的贡馍,也有栩栩如生的花馍。记者来到同村的村民陈志刚家里时,他就正在准备给一批花馍上色。
花馍属于民间面塑技艺,色彩鲜艳,寓意美满。陈志刚的这批花馍造型各异,仅仅是猴子的造型就有十来种,有的手搭凉棚极目观望,有的怀抱仙桃喜不自胜,个个妙趣横生。
看完了传统的年馍,我们又在城镇的集市上发现了“现代”年馍。不少摊子上,摆着一摞摞的嵌着红枣的扁平面包,一般做成双鱼戏珠、双龙戏珠的造型,中间红色的“福”字很是喜庆。一位摊主告诉我们,这叫枣山,其实就是用面和大枣,制成一种面盆大、花样漂亮的面食。只不过,过去枣山都是蒸的,现在用烘焙的方法,制作更方便,保存更长久。
“用西式的做法,延续中式的民俗,这也算是中西合璧了。”摊主笑着说。
是啊,时代在前进,年馍也在变化,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望,永远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