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一个新词成为治国理念的7个月之旅
新华网北京12月9日电中国领导人不经意间提及的某个新词,因为包含有重要的政治或政策信息,而后会在更多场合反复出现并逐步被系统化,直至正式成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决策依据。“新”就是这样一个词。 中共中央政治局本月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5年经济工作。在这个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的会议上,“新常态”一词引人注目。 会议强调“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指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高度重视、妥善应对”,要求明年工作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华社8日发表《树立发展信心坚定改革决心——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述评》,在此文基础上,编辑结合新华社其他公开报道,梳理了“新常态”一词是怎样在7个月时间里成为决策话语的旅程。 5月:习近平第一次提及 一季度经济遭遇“倒春寒”:增速跌入6个季度的谷底,实体经济成本高企,房地产交易量价齐跌,“三驾马车”拉动乏力…… 一时间,各种议论不绝于耳——出台强刺激政策还是加快人民币升值?放缓改革步伐还是推迟转型升级目标? 4月25日,春意渐浓。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要坚持现有政策基调——会议向海内外传递出坚定的信心。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审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对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的判断由酝酿逐步趋于成熟。 10多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7月:新常态下的战略取向 7月29日,盛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研究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 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阐释——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这是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战略取向——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 同一天,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重申,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迎接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从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到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从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到积极稳定对外贸易,从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到增加民生保障有效供给,一系列新思路新决策,为中国经济注入源源不断新动力。 前3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 11月:系统阐述新 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说,新常态有三特征: ——新常态下,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习近平自信地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习近平也并不讳言,新常态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他说。 12月:主动适应新常态 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15年经济工作。 会议强调,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高度重视、妥善应对。 会议指出,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习近平今年5月首次提及并在此后多次阐述的“新常态”,将怎样指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谋划2015年的中国经济决策,不久之后就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