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县:文化惠民 百姓点赞

18.12.2015  22:13

12月12日,河南省首家县级“百姓周末剧场”在新安县正式演出,来自全县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文化志愿者将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奉献给了现场的数百名观众。虽然室外的温度已降到零摄氏度,但演出现场依然掌声阵阵,春意融融。

新安县近年来不断完善城乡文化设施,健全城乡文化网络,给群众带来了高品质的文化盛宴。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新安地处古都洛阳之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014年,境内“丝绸之路第一关”——汉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新安虽然有文化遗存,是河南省的经济强县,但文化发展不均衡,人均享受文化水平不高,高水准的公共文化场馆少,参加活动的群众更少。

社会缺文化,发展没后劲。县财政三年来把创建工作经费、免费开放经费、文化活动经费等纳入预算并足额拨付,并以不低于当年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逐年递增,2015年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将超过2000万元。新安文化中心、新安奥斯卡影院等一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县乡两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建成率达100%,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城乡基本实现了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已是初冬时节,但新安县曲剧团的演员每天都带着“家伙”穿梭于城镇乡村。12月4日在该县南李村镇文化广场上,县剧团送戏下乡,演员在台上表演戏剧《包青天》,台下村民听得入神,不时鼓掌叫好。村民李站立说,以前村里连个像样的场地都没有,剧团来演出时,只能把戏台搭在村委会大院里,村民看戏有时连站的地方也没有。现在村里建起了能满足举办中小型活动需要的文化广场,村民们也有了一个活动的好去处。

全县场馆投入大,利用率高,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实惠。

每周四的晚上,新安县文化馆二楼培训室里都会传出新安黛眉女子合唱团成员跟着专业教师练习的声音,她们是来自各行业的文艺志愿者。

2014年,全县招募了1000余名文化志愿者,组建了20支服务队,开展了“结对子、种文化”活动,要求每队每年定点帮扶1个行政村,帮建1支小型文艺团队,开展4次文艺活动。20支志愿者服务队到敬老院、建筑工地开展志愿服务80余次。

不仅要把文化送下去,更要让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县文化馆培训文艺骨干3000多人,举办文艺演出5000多场,完善基层文化设施600多处,为乡村、社区培育了一支支带不走的文艺团队。

一线群众参与创作

52岁正村镇古村的李妞子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自幼喜欢文艺节目,但是身处偏僻的农村,成家后为日常生活忙碌。令她想不到的是,在11月份的全县“河洛欢歌唱响新安”广场文化活动广场舞比赛中,已是奶奶辈的她和村里的广场舞舞蹈队队友一起登上了大赛的舞台。她逢人便说,县里的文化活动搞得真好,普通百姓都能参与!

梦想大舞台”、“河洛欢歌·唱响新安”、“百姓周末剧场”等广场文化活动延伸到各个乡镇,形成了县、乡、村联动的惠民格局。每年“双节”期间举办的民间艺术展演,民俗表演队伍达50余支,其中“九莲灯”和“河洛大鼓”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民间文化应该弘扬,大众文化更需活跃。2014年,县财政每年专项奖励社会各界在文艺创作、表演等方面的人员,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在第一届文艺发展奖获奖人员中,大部分是来自基层一线的群众,2014年全县征集剧本60多件,是前几年的总和。

李馥婷是县计生委职工,工作之余热爱文艺,在去年的广场文化活动中,她创作表演的反映农村计生工作的小品《老犟筋转弯记》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在2015年文艺发展奖评选中,还被评为表演类三等奖。

惠民对象一个不少

文化惠民涉及千家万户,服务各行各业,厂矿、部队、学校等设立16个基层图书流通点,年更新量达8000余册。同时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通的13个专业数字信息数据。在普通读者中开展了“你读书、我报销”活动,凡读者自购正版图书,在划定的范围内,无破损、无缺页,均可凭原始发票报销30%—50%,加快了图书流通,一举多得。

新安县文化部门将触角伸入到最基层和弱势群体,惠民对象一个也不能少。针对全县3.18万残疾人行动不便,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县城建成了1个县级残疾人综合阅览室,11个乡镇、100个村(社区)残疾人阅览室年底可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