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与他的家庭农场

15.10.2014  12:46


      金秋时节,走进夏邑县刘店集乡徐马庄村新型职业农民王飞的家庭农场,像进入了百果园。路西种有大棚葡萄、新疆和田大枣,路东种有大棚贵妃杏、小杂果,再往前走是黄梨园和桃园。30亩大棚蔬菜一字排开,形成一道白绿相间的风景线。

      1998年,初中毕业的王飞和其他农村青年一样到外地打工。由于没有专业技术,每年收入除去房租和日常生活开支后所剩无几。几年在外打工的生活,使王飞认识到:没有技术在外打工,还不如回家学习大棚蔬菜技术,在家创业发展。于是,2004年王飞又回到了家乡。

      徐马庄村有种菜的习惯,王飞的父亲多年种植蔬菜,但规模小。王飞当年建了两个塑料大棚,占地3亩。他一边向父亲请教蔬菜种植技巧,一边参加了县农广校举办的绿色证书培训班,学习大棚蔬菜栽培技术。结果,他的3亩大棚蔬菜喜获丰收,比父亲种的蔬菜效益高了许多,一年纯收入近3万元。成功的喜悦,坚定了王飞经营土地的信心,2006年他又建了4个大棚,占地8亩。由于种菜技术越来越娴熟,每亩大棚蔬菜年效益都在1万元左右。

      蔬菜种植面积大了,个人名气也大了,本村和邻村的农民纷纷跟着王飞学种大棚蔬菜,找他“取经”,他却不知如何解答,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蔬菜种植面积扩大了,蔬菜的销售也成了问题,怎样能卖上好价钱,他深感自己缺少市场营销知识。2010年春,恰逢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专班招生,王飞和妻子马留敏毅然报名参加了“现代种植技术专业”中专班,3年苦学,他们系统地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并获取了中专毕业文凭和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双证”。

    2012年,王飞租地100余亩,建起了家庭农场。根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的市场经营理念,他在种好大棚蔬菜的同时,探索发展其他高效种植的路子。他在走访科研院所、咨询种植大户、走南闯北采集高效种植信息后,决定示范种植大棚土豆和优质高效果树。目前,王飞的家庭农场有大棚蔬菜30亩、大棚葡萄20亩、大棚杏树10亩、优质黄梨树30亩、小杂果5亩,其余是粮食作物。

      王飞的大棚蔬菜,春种黄瓜、茄子,秋种辣椒、番茄,还有一部分种了春土豆、秋土豆。由于技术管理到位,每亩获得1万元左右的效益。王飞的优质黄梨树去年刚挂果,产量3000多斤,收入1万多元。今年产量可达到4万斤,收入预计在12万元以上。大棚葡萄今年挂果,亩收入超过了1万元;大棚杏树和小杂果预计明年挂果。王飞通过种植大棚蔬菜、创办家庭农场真的富了,家里有小轿车接送孩子上下学,有机动三轮车拉菜,还新建了13间两层小楼,初步实现了小康梦。

    2012年5月,王飞被省委宣传部、共青团河南省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11个单位评为“河南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去年10月28日被夏邑县人民政府认定为首批新型职业农民。今年,他又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夏邑县十佳新型职业农民”称号。

      “新型职业农民‘啥模样’?我们算是在这里看到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9月25日,来自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的近百名代表,实地观摩了王飞开办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纷纷点赞,称王飞的家庭农场回答了“谁来种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