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入选

17.05.2016  10:23

宫城中枢区发掘位置图(上南下北)

太极东堂解剖探沟与北侧院落发掘(上北下南)

5月16日下午,经终评评委会评审和投票,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最终揭晓。我省的洛阳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入选,至此,我省获此殊荣的项目总数已达43项,位居全国首位。

洛阳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概况

2015年初,结合此前的考古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初步确定了本年度考古发掘需要解决的学术问题。第一,最终确定太极殿遗址的整体规模和形制布局;第二,解决太极殿遗址的时代沿革问题;第三,太极殿宫院的形制布局问题。针对学术目标,我队对太极殿西侧、太极东堂及周围地面、太极殿宫院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共3000平方米。发掘取得了重大的收获。

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对太极殿夯土台基的西侧边缘进行了发掘。确认了太极殿台基的西侧边缘的现存位置。在台基的西南角位置发现了可能与太极殿建筑有关的柱坑遗迹。台基西北角保存高度1.2米左右。台基北壁上抹有白灰墙皮,在白灰墙皮上设有红色垂带,宽0.3米左右。结合太极殿东半部的发掘情况,初步确定太极殿夯土台基东西面阔最大宽度为102.3米,南北进深约60米。

本年度工作的重点是对早期建筑遗迹的解剖发掘。在太极殿建筑周围的北周地面以下,解剖发现了大面积的铺砖地面。铺砖地面以夯土台基为中心,呈曲尺形分别向东、北逐层地面减低分布。这些铺砖地面同时被北魏夯土打破,其时代应不晚于魏晋时期。铺砖的规格比较统一,在高低错层砖面之间,以青石勒边以示其界限。青石条内侧约80厘米一线,铺砖地面之下,间隔有序分布着13个柱础石(坑)。东堂夯土台基北侧的铺砖地面成“”字形分布。发掘基本确认了太极殿曹魏时期始建、北魏改建沿用、北周改造的时代序列;对曹魏时期太极殿的形制布局也有了崭新的认识。

在解决了太极殿遗址的形制布局、建筑规模、时代沿革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太极殿所处的宫院布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初步确定了太极殿宫院的四至。太极殿宫院是以宫城三号门址为其南端,太极殿遗址居于其中部北端,宫院的四周以大型的廊庑建筑围合。宫院东西面阔约340、南北进深约310米,形成一个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巨大宫院建筑群。

发掘确认了太极殿始建年代为曹魏时期,经北魏改建沿用,北周有改造。周围早期建筑遗迹的发掘、及早期夯土的解剖发现,进一步清楚地了解到曹魏太极殿建筑群的大体形制布局和建筑规模。

太极殿建筑群处在以三号宫门遗址为南门、大型廊庑建筑围合的大型宫院的北端居中位置,充分显示其择中而居、建中立极的政治权利中心地位。太极殿的进一步发掘,让我们触摸到了帝国决策延绵数百年的核心中枢。汉魏城太极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作“建中立极”的大型宫室,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