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县关于产业集聚区企业“招工难”情况调研

31.12.2014  11:03

      近年来,河南省新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加快集群培育、强化平台支撑、加快项目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等措施,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地贡献。随着落户企业的增多,伴随而来的用工量也显著增加,企业“用工难”问题也日益凸现,为全面摸清该县产业集聚区“用工难”问题产生的原因,破解用工难题,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该县人社局近期组织相关人员深入产业集聚区企业和部分劳动者家中开展调研。       基本情况       该县位于河南省最南端,地处大别山腹地,辖16个乡镇(区)及1个产业聚集区、205个行政村(居委会),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农村人口28.2万人,农村劳动力14.2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数7.9万人,是一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紧紧围绕“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两大主题,坚持产业发展优先,以做大做强健康产业为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目前,该县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2.3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11月,建成园区面积5平多方公里,分为羚锐、康畈、九龙岭三个分区,主导产业为以医药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健康医疗产品生产为主的健康产业。为培育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新县产业集聚区规划了羚锐健康产业园、兰河电子科技园和九龙岭食品工业园三个“园中园”。       企业招工及缺工情况       近年来,该县经济快速发展,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入驻的产业集聚区的企业越来越多。截至到2014年6月底,产业集聚区共入驻企业61家,其中48家已开工运营,规模以上企业1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7亿元,实现税收5171万元。产业集聚区企业大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需工量大,可提供1.45万余人就业,有些企业长年有用工需求。例如河南宾利皮业有限公司是新县2008年招商引资的出口型加工企业,根据建设和投资规模,需用工2500人,到目前为止,企业在岗工人高峰时只有1000多人,缺口1000多人。有些企业因为用工无法满足,订单无法预期完成,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只好选择了重组、出让。据调查统计,现阶段,该县产业集聚区企业共存在约2000多人的用工缺口。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及成因       该县总人口36万人,可利用的城乡劳动力约16万人,除此之外,每年还有2000多名初高中毕业生、近1000名大中专高校毕业生,共约3000多名新增劳动力走向社会。按统计,在14.2万农村劳动力中,有7.9万人选择常年外出务工,有2.9万人选择自主创业,还有2.1万人在家种田、带孩子,农闲时就近打零工补贴家用,另外还有约1.3万富余劳动力因身体原因或缺乏知识、技术专长等未能走入工作岗位,长期赋闲在家。从数字上看,这样一支庞大的劳务大军完全能够满足新县产业集聚区企业的用工需求。但目前实际在产业集聚区企业就业的人数只有1万人左右,常年缺口2000余人,部分企业存在“工荒”现象。为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该县人社局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到企业调研、下乡入户动员、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活动,多种途径招工,但收效甚微,每次招到的人数不过数百人,且这部分人员流失率也较高,人均在岗时间短。“用工难”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产业集聚区企业的发展,也阻碍了该县招商引资的步伐。       造成了劳动者“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劳动者“就业难”主要原因。一是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年龄大导致“就业难”。上世纪末,该县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而目前仍从事工业生产的仅1000余人,这些下岗失业人员多为“4050”人员,虽然这几年通过政府促进就业等措施,解决了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但仍有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因年老多病或无专业技术特长等原因未能走上工作岗位。二是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差导致“就业难”。随着大中专毕生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的凸显,在农村家庭中“读书无用”的观点也随之显现,致使部分农村青少年初高中尚未毕业就外出打工,由于他们文化基础较差,综合素质偏低,学习技能速度慢,难以掌握适合转型岗位需要的劳动技能,以致打工无门、就业无望。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导致“就业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没有完全转变,不愿意自主创业或到小企业就业,导致了一些紧缺专业毕业生大量到经济发达城市就业,而基层的县乡企业却招不到紧缺人才;有些毕业生甚至宁可赋闲在家,当“啃老族”,也不愿到不理想的企业或岗位就业。       企业“招工难”主要原因。一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选择出国务工。新县是全国优秀外派劳务基地县,该县劳务局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4家、河南省唯一赴韩派出劳务公共机构。目前新县拥有出国护照劳务人员达5万余人,长年在国外务工人员有6000多人,年创汇达7820多万美元,累计创汇达8亿多美元,创汇金额连续十多年均创全省县级首位。作为涉外劳务输出大县,新县每年赴韩国、日本等国家务工人员达1000~1500人左右,人均年收入约10~15万元人民币左右,明显高于在当地务工收入,外出务工人员对薪酬期望值过高,是致使本地企业对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人员吸引力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该县企业“招工难”的一个独特原因。二是高科技人才不愿回乡就业。高技能产业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地域间人才争夺日益激烈。一些有技能专长的高科技人才都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知名企业就业,不愿回乡。一些技术工人,特别是具备一定专业特长的人员严重缺乏。如出口报关员、电气作业、制冷作业、压力容器检测、起吊安装作业等特殊工种的工人很缺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增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比如,新县福新特钢是2009年招商引资的三级钢生产企业,为了一名注       册会       计师和一名高压配电工程师,不得不高薪在外地聘请。本地企业用工环境差、工资待遇低,造成招工难、留工难。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该县“用工难”的企业大都是一些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因产品利润有限,造成员工薪酬待遇低,相对于外出务工,本地企业的吸引力小。据调查,该县相当一部分企业,把每天工作10小时、每月工作25天的工作量作为员工工资的基准数进行计酬。表面上看,一般熟练工人月工资可以拿到1500—2500元,但一般每天都要干10~12小时。如果不加班,工资只有1000元左右。企业生产不稳定,开工不正常。目前,落户该县的企业大多是制造业、皮具业、服装业,这些企业大部分是来料加工型企业,没有自身的品牌和市场,完全根据订单量安排生产,工人工资则按件计酬。当订单多时则要求加班加点,致使工人疲于奔命,当无订单时,工人无事可做,缺乏工资保障,造成了员工季节性流失。并且大多企业处于初创阶段,发展还不稳定。企业条件苛刻、缺少人文关怀。有些企业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体系,管理层人员素质较差,无视工人人格尊严,管理规定繁多,经常借工人违反规定克扣和拖欠工资,令工人抗拒心理。有些企业提供给工人的食宿条       件差       ,有的甚至没有为员工配备宿舍和食堂。有些企业招工时对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作出种种限制,如有的企业将年龄限定在18-40岁,过了40岁基本不招;有些企业性别需求失衡,女工需求过大,男工需求量少,男女比例相差几倍;有些企业对应聘者要求过高,挑肥拣瘦,明明是一些简单的手工操作工种,却非要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四是员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从近两年本局掌握的劳动争议案件来看,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基本上都缺乏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的意识,也不依法与员工签订用工合同,有的企业只为管理层办理了社会保险,而大多数员工没有办理社会保险,不能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员工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故而流动频繁,流失量大。四是新时期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就业观、流动动机、教育观和法制观。他们选择就业的行业已从过去的重体力劳动行业转向了劳动强度不大且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行业。与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收入已不是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足。       破解企业“用工难”问题的意见建议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用工结构。改革开放,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让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结构失衡的后果,体现在劳动力市场对知识型岗位的供求不足,而对普工类的低端岗位需求旺盛。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县产业集聚区同样如此,应对“就业难”和“招工难”,治本之道就是进行产业升级,实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工程,加快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发展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先进制造业,降低低附加值、简单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比重,尽快摆脱制造业企业对低层次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来优化企业用工需求结构。       提升工资福利待遇,改善一线工作环境。由于当前企业用工缺口主要是一线生产员工,建议缺工企业切实提升一线员工工资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提高企业对一线员工的吸引力,增加其工作稳定性。一是提高工资水平。随着“招工难”现象的出现,表明低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正在悄然消失,企业需提高工资待遇,减少加班工资在工资总额中的比例,来增强用工吸引力。二是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严格按照国家劳动法相关规定安排一线员工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加班时间,切实保障员工休息时间。三是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劳动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培训,保证员工身心健康。四是注重人文关怀。改变以往只重视招聘、不重视留人的做法,对员工生活进行全方位关注,既要关心员工身体健康,更要关心员工的精神健康,注重缓解员工工作压力,做到“以情留人”。五是严格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规定,规范用工行为,为企业员工办理各种社会保险,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稳定感。       完善政策服务体系,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人社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引导,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前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动态监测农民工节后返岗情况等重要信息,加强输入地和输出地的直接对接;继续不断完善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提升信阳市人力资源网上超市为求职者和企业搭建供需平台服务的功能,努力解决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制度、失业登记制度和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合理引导城乡劳动力依据自身劳动技能、文化、年龄、专业等综合素质,正确定位自己的就业预期目标,选择适应自身条件的就业岗位。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建议政府整合教育、人社、扶贫、农业等部门培训职能,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紧紧围绕重大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结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需要,加大相关领域技能人才的培养、储备力度。依托技工院校和定点就业培训机构,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加快培养企业所需实用型人才和转型升级急需人才,缓解总量性和结构性员工矛盾。加大对农村劳动力适用技能培训,有效增加技能劳动力供给;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开展在岗、转岗技能提升培训稳定员工队伍;引导各类用人单位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企业工作规划,实现技能培训与产业同步发展、同步转型、同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