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扶贫穿新鞋走新路 全市合作”拔穷根"

07.08.2015  10:53

“年年扶贫年年贫。”在一些贫困地区政府年年投入资金,年年耗神费力地去扶贫,可多少年过去了,依旧未能摆脱掉贫困的阴影。如何走出这一怪圈?

新乡市委常委王晓然告诉记者,这些年,新乡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寻找新路子,依托全市3000多个合作社精准发力“拔穷根”,2011年至今已让20多万人脱贫致富,为扶贫开发走出了新路子。

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对新乡市依托合作社进行扶贫开发新思路的做法和成效给予肯定:新乡创造了很多很好的扶贫经验,产业扶贫工作以及建档立卡等工作都很有特色、很有成效,为扶贫开发工作拓宽了思路。

A

依托合作社,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

6月3日上午,天气格外晴朗。在新乡市延津县胙城乡,站在沙岗地上建起的红薯种植基地,但见200个大大小小的育苗大棚整齐排列,田间的红薯苗已近一尺,嫩绿油亮的茎叶随风摇曳,即将移植。还有不远处一畦畦起好垄等待种植的红薯地,在阳光的照耀下特别显眼。

红薯种植是新乡市近年来依托延津县永良甘薯合作社重点发展的脱贫产业之一。在永良甘薯合作社的带动下,胙城乡的600多户村民种植脱毒甘薯1万多亩,每亩地一季红薯可收入3000元。

虽离富裕还有不小差距,全乡近1/5的农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推动精准扶贫,让胙城乡群众对早日脱贫信心满满。

“什么时候种、如何去种、怎么管理、卖到哪里,合作社不仅讲得一清二楚,还帮着我们种。”在农民王天华看来,依托合作社搞扶贫与以往的扶贫不太一样,“管得有点细,让人心里有谱。”

新乡市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三山一滩”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新乡占了两个。近年来,新乡市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强力推进扶贫攻坚,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民人均收入稳步上升,但新乡目前仍有445个村庄约22.16万人尚未脱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精准扶贫”仍是新乡市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在分析一些地方久未脱贫的原因时,新乡市委常委王晓然认为,除了自然条件恶劣、群众平均受教育程度低、市场意识不强等客观原因外,扶贫工作往往在“扶真贫”、“真扶贫”上也有不小差距。

王晓然告诉记者,过去那种“漫灌式”、“垒大户”、“路边花”式的扶贫方式,难免“漏人漏项”,精准度不高;由于管理机制、考核激励导向及自身原因,过去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里认为扶贫工作很难出“成绩”,存在“只喊喊、不到村”,“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等应付差事现象。

随着扶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发展条件相对较好、人口素质相对较高、难度相对较小地区的贫困人口已陆续脱贫,剩下的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

“这就要求我们,在新一轮开发扶贫中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做到有的放矢。”王晓然告诉记者,新乡依托合作社进行产业扶贫,更直接、更精确地配置扶贫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实现了定点清除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