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带动一座古城——走进中国十大书法名城安阳

13.02.2015  13:01

文字带动一座古城

甲骨文绵延不绝 义写春联墨香全城

核心提示

每一个文字是一个神奇代码,穿越时空,传递千百年来人类的信息。踏着2015年春节临近的节拍,走在文字发源地——七朝古都、中国十大书法名城安阳,浓郁的文字气息扑面而来,免费写春联的摊位随处可寻。在这里,免费写春联不是应景,而是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们发自心底对文字的喜爱。文字让世界知晓安阳,为安阳插上腾飞的翅膀。

以字为友 免费春联墨香全城

谢谢你,孩子,写得真好!”2月10日下午,拿着刚刚写好的春联,安阳市民李阿姨满脸喜悦。

当日,安阳市安钢文体路上热闹非凡。来自不同学校的12名“小书法家”铺开大红纸,伴着浓浓的墨香,现场挥毫泼墨,为路过的市民义写春联,让大家把“新春祝福”带回家。

家住安钢一生活区的刘大爷和老伴儿上街本就是为了买春联。他们途经文体路时,恰巧遇到孩子们正在写春联,于是就上前求了一副。刘大爷拿着墨迹未干的春联说:“我的这副春联就是这个叫黄小鱼的小姑娘写的,她今年才6岁,学毛笔字也不到一年时间。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字写得这么好。”刘大爷将春联交给老伴儿,自己捧着大福字乐呵呵地走了。

行走在安阳的大街小巷,随处可寻免费写春联的摊位。写春联的人除了热爱书法的孩子们,还有很多知名的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

他们写春联不是作秀,而是发自心底对文字的喜爱。”中国文字博物馆宣教部外宣科副科长杨焱说,和其他地方免费写春联不一样,安阳是文字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故乡。在安阳,免费写春联已有很多年历史,也是当地的一个文化传统,每临近春节,这样的摊位都有数百个,你需要什么就写什么。每年文字博物馆也会邀请知名的书法家为市民免费写春联。

以字为本 甲骨文承载着中国文明的发掘

2月11日,初春的阳光带着点儿寒意倾洒下来。走到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前,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殷商古都,整个建筑恢弘庄重。

不到中国文字博物馆,等于没来安阳。”杨焱笑着说,只有了解中国的文字,你才能了解中国的文化。

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说起甲骨文的发现,还有一个故事。清朝光绪年间,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王懿荣有一次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下,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据介绍,甲骨文大多数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录。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据了解,甲骨文于1898年为古董商、金石学家所识别,之后在安阳小屯村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000多种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识别的约有1500个单字。而在这些识别的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这表明甲骨文已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2006年12月2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奠基,2009年开馆。目前,中国文字博物馆共收藏藏品23775件,名家字画2500余幅。

据了解,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是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博物馆。

文字承载中国文明

安阳城百尺竿头 巡展汉字文明世界

以字为根

安阳掀起“文字热

36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为安阳这座历史名城增加了厚重,勤学的安阳人则将这份厚重传承。

好!这字苍劲有力,写得真好。”中国文字博物馆广场旁边的人群中爆发一阵叫好声,一位70多岁的老翁正拿着一支巨型“毛笔”在地上写字,旁边还放着一只小水桶。

老翁自我介绍,他姓李,今年72岁,他已写8年了,原来在公园里,后来感觉在这里写更有气氛,就移到这里写了。李老先生说,中国的文字承载着中国的文明,文字是有生命的,也很有意思,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要多写多练。

记者发现,像李老先生这样喜爱练字的人在安阳有很多,公园内、广场上、马路边甚至小河边,练字者随处可见,“汉字热”“书法热”俨然成了安阳的标志。

除了练习写字,安阳还有很多喜爱汉字的孩子们。去年3月份,安阳市五中的初一学生洪子展参加河南电视台《汉字英雄》节目,凭借对汉字的热爱及丰厚的知识,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摘得桂冠。

据杨焱介绍,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以来举办几十次特别展览,去年国庆长假期间,全面启动了“汉字驿站”,推出了国庆少儿“听故事、识汉字”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位青少年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在古香古色的“汉字驿站”里聆听了老师们的精彩课程。

自去年10月18日起,“汉字驿站”又隆重推出常态化汉字教育活动。截至2014年年底,“汉字驿站”已持续举办汉字教育活动近42场,参与活动的青少年学生达1600人次以上。

以字为据

安阳成为中国十大书法名城

谈起文字,中国离不开安阳。说起书法,文字带起一座书法名城。

书法热”在安阳长盛不衰,就连偏僻的乡村都能感受到书法的魅力,一手拿锄头,一手运毛笔,成了安阳乡村独特的风景。在安阳市汤阴县任固镇,经常有多名农民书画学员在当地的故城农民书画院挥毫泼墨、书写作画。

以往农闲时都是和邻居打麻将来消遣时光,现在在这个书画院练习书法,不仅陶冶情操,还有成就感,日子过得充实了。”故城农民书画院的郝女士告诉记者。

而在安阳市的很多中学里,学生们以书法为兴趣爱好组成社团也很火爆。“字里乾坤”“翰墨轩”等社团遍布学校,在这些社团里,学生不仅学习到了书写的基本技能,还培养了书法艺术欣赏能力。

2008年5月7日,经中国书协严格审查,安阳被命名为首批“中国书法名城”,在多次举办的全国书法篆刻展评选中,安阳的书法入展作者人数在河南省常名列前茅,并以甲骨文和篆书创作为主,其作品质量之高、获奖数量之大,令书坛一片惊呼,不少人把这称为“安阳书法现象”。

目前,安阳市共有中国书协会员46人,省书协会员186人,市书协会员462人,加上许多水平相当却并未“入籍”的书法爱好者,书法队伍已颇具规模,这为近年来安阳书法的勃兴创造了基本条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掌门人张海从20世纪六十年代即在安阳市专业从事书法组织活动和书法创作。

以字为媒

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中国文字博物馆多次举办“汉字巡展”,正给汉字、书法插上翅膀,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明的魅力开始飞扬在世界各个角落。

2014年6月,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法国举办的“汉字巡展”上,作为志愿者,白乐桑负责给参观巡展的当地人讲解汉字的历史。白乐桑是一位爱好中国文化的法国人,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中国字。

是来自中国的展览让我有了用武之地。”白乐桑表示,他还和文字博物馆建立了长期联系,向自己国家宣传中华文明。

这样的“汉字巡展”中国文字博物馆已举办多次。“汉字巡展”是一项集中国历代文字样本精华的大型展览,主题是宣传中国汉字文化文明,分国内、国际两条主线同时进行。国内线以“大美汉字”之名在上海、宁波等城市举办展览;国际线足迹遍及加拿大、德国、法国、泰国、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汉字巡展”外,中国文字博物馆现已达600万参观人次,并举办了“故宫博物院院藏中国历代书法展”、“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物文化系列展”等60余次大型特别展览,开展了“中国文字发展论坛”、“中国文字·书法论坛”等20余项学术研讨活动。

以字为体

传承民族自信

文字为人类、为中华民族带来文明,记载了先人文明。后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这份文明传承发扬。

戴着小红帽,胸前别着印有“中国文字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字样的徽章,10岁解说员李昱辰用稚嫩的声音一板一眼地向游客讲解中国文字发展史。李昱辰是安阳市建安小学的一名学生,也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一名注册志愿者。

我喜欢研究文字,从文字的变化可以感受到人类的变化,还可以学到很多历史。我愿意把中国的文字介绍给大家。”谈起做志愿者的初衷,李昱辰眉飞色舞地说。

杨焱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馆后,中国文字博物馆就开始招募志愿者,目前共发展注

册志愿者116名,年龄跨度从7岁到77岁,为参观者提供咨询、义务讲解和辅助活动。

经过6年努力,中国文字博物馆已建成“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中国书法家创作培训基地”、“中国文化传播与推广基地”,并与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建成“中国文字博物馆实践教学基地”。

大国泱泱,大河汤汤,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文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是千百年来人类传递信息、倾诉情感的神奇代码。现在,汉字书法已经走出国门,影响世界,它也成为安阳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