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民营剧团:梨园花开待“春风”

31.03.2016  11:05

困难中的坚持:最大动力是观众的喜爱

昨天接到记者的电话时,河南惠民越调剧团团长李保成刚从许昌急匆匆地赶到当晚剧团的演出地禹州南边的范坡乡娄庄村,晚上要上演剧团的拿手好戏——越调传统戏《乾隆私访》。从1995年创团开始,李保成带的这个民营剧团已经在农村市场整整演了20年,跑遍了全省各地。他说,紧张的生活早已习惯,奔波操劳都不算啥,“每次一开戏,看到台下人山人海,几千人围得满满的,什么困难都忘了,你就觉得你是被需要的,这戏唱得得劲!”李保成说,这么多年来剧团因为经济困难经历过多次危机,但自己和演员们坚持了下来,“贷款也要干”,最大的动力就是观众的喜爱。“咱农村保留着这个传统,一个村请我们唱戏,十里八村的亲戚都会来走动走动,看看戏,聊聊天,其乐融融,我觉得我们起了这么个作用,我们都很满足。”李保成说。

每场戏的演出费少则两千元,多则三四千,对于有三四十号演职员的剧团来说相当廉价,想增加收入就得多唱,剧团每到一地,通常三天要唱十场戏,非常辛苦。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惠民越调剧团不仅恢复排演了很多越调传统戏,如《李天保娶亲》《白奶奶醉酒》《打金枝》等,还自筹资金创排了现代戏《好人李国喜》等新戏。就在最近,剧团申报的原创小戏《微光大爱》还入选了文化部戏曲剧本孵化项目。“这个项目会有孵化剧本等方面的补贴3万元,虽然这些钱并不算多,但这是给我们民营剧团的巨大鼓励,我们一定会把这部戏排演好。”李保成说。

核心提示|每年春节过后的两三个月,是常年奔波在基层农村演出的众多民营剧团的演出旺季。近年来,戏曲演出市场的下滑是不争的事实,而和国有剧团相比,民营剧团在资金、生存环境、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要更多一些。民营剧团的路该怎么走?近日,大河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流派的传承:多继承前辈的艺术精华

对于安阳唐派艺术研究院来说,领衔主演宋子根要考虑的不光是接演出解决演员们的吃饭问题,作为豫剧唐派名家贾廷聚的弟子、唐派传人,他更看重的是对豫剧传统艺术的继承。安阳唐派艺术研究院现在不仅能演《辕门斩子》《血溅乌纱》《南阳关》等唐派的代表剧目,《大祭桩》《五世请缨》《穆桂英挂帅》《卖苗郎》等常派、马派、崔派的代表剧目也能演出。宋子根说:“这些戏都是经过市场的选择、很受观众欢迎的。既然我是唐派艺术的传人,就要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把唐派艺术继承下来。但我们并不局限于唐派,因为其他流派的前辈艺术家们也留下了很多艺术精华,我们能多继承一些就多继承一些。

除了要带领研究院的演员演出,宋子根还在安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担任戏曲教研室主任,他的想法是不仅要在学校培养戏曲人才,还要让学生们多参加演出,在舞台上多磨练。他的教演合一的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印证。他的学生有的成了安阳唐派艺术研究院和其他剧团的演员,有的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进一步深造。但有一个问题很让他担忧,现在戏曲表演专业的生源越来越少了。每年招生时学校都尽最大程度地提供好的条件,“多招点学生,戏曲的未来就多一些希望”。

说到带剧团的艰辛,宋子根五味杂陈:“安阳唐派艺术研究院有将近40个人,工资等各项开支平均下来每天都在5000元以上,生存的压力很大,必须去开拓演出市场,很多演出都是在农村,条件很简陋,但是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我们都不放松演出质量,因为演出质量是直接决定演出市场的因素,必须以质量求生存。现在政府有很多支持戏曲和剧团发展的政策,我们盼望着能更多地惠及民营剧团,为民营剧团的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产业化的探索:打造代表豫文化的驻场演出

而和惠民越调剧团及安阳唐派艺术研究院要经常奔波于各地辛苦演出截然不同的是,正在“招兵买马”的小皇后艺术团要在河南文化大厦的智能化大剧院里驻场演出。河南小皇后文化艺术公司总经理王红艳告诉大河报记者,咱们河南是一个文化大省,但是却缺少一个以豫文化为代表的能够天天上演的综艺演出,小皇后艺术团就是要排演包括豫剧、曲剧、越调、杂技、相声、小品等多种带有“中原风”的节目。目前艺术团的招聘工作接近尾声,五六月份就要开始节目的排练。

既然是要驻场演出,肯定要在节目质量上下一番功夫。据王红艳介绍,小皇后艺术团有柳兰芳、朱超伦、贾廷聚、王希玲等一批老艺术家担任特聘顾问,他们不仅要对艺术团的节目进行艺术上的把关,还会参与到节目的创作、编排和演出中。艺术团除了本团演员外,还会邀请全国著名的演员参加演出,不光演综艺节目,还可以邀请戏曲名家领衔主演戏曲大戏。王红艳说:“观众想看什么样的节目,艺术团就给观众提供什么样的‘私人定制’式的高质量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