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为“精品戏进校园”点赞

22.07.2015  10:38

河南是“戏曲之乡”,以豫剧为代表的地方戏曲是中原文化的个性标志和品牌。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急速变化,20多年来戏曲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和生存的危机。“危机”的关键标志就在于城市青年、特别是知识青年观众群几乎整体性地流失。校园,一度是这种流失的典型写照。从这个角度说,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提出:“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争取每年让学生免费欣赏到一场优秀的戏曲演出……”可谓抓住了戏曲艺术在现代化浪潮中不被湮灭、薪火相传的一个关键。

要使戏曲艺术薪火相传,就必须培养未来的观众。而“精品戏进校园”、让学生每年至少看到一场优秀的戏曲演出,就是一个相对简便而容易见效的措施。如果能够成为制度,真正落实并坚持下去,它将会为我们民族戏曲的薪火搭起传承的机制和链条。

说它“简便而容易见效”,是因为这是一项顺势而为、各得其所,因而比较容易实行的安排。从文化部门来说,剧团需要扩大演出市场,而且,在较高层次观众群中的知名度也会使戏曲工作者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学校来说,大学校园需要文化娱乐和人文熏陶,精品戏可以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并为青年学子艺术才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氛围和多样的选择空间。

文化部门应对有条件的剧团和“精品剧目”提出进校园演出的场次任务。而教育部门,也要从学习和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角度,积极联系、组织实施。在具体做法上,文化和教育部门对“精品戏进校园”可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同时,媒体要给以充分宣传报道。

必须提出一个原则,就是“少而精”、“宁缺毋滥”。要研究青年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精心挑选优秀剧目,逐步形成可持续运作的良性循环。对观念陈腐、节奏迟缓、视角元素贫乏、没有经过成功改编提高的传统剧目,不能向校园盲目推介。因为青年观众对戏曲的兴趣还处在培养形成阶段,非常脆弱,一场糟糕的演出就可能败坏了年轻人的胃口,使其从此远离戏曲。

我们对当代青年学子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的特别关注、着意培养,实际上是在为我们的民族文化争取未来、守护未来。同时也是为我们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和迅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争取自信和尊严。

(作者系河南省政府参事、河南省剧协副主席、著名剧作家)